在現代社會中,失眠問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工作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威脅。由失眠帶來的後果是相當嚴峻的,包括功能受損,日間工作學習狀態缺失,注意記憶能力受損,藥物需求的增長等。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藥物治療失眠症的同時,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
很多失眠者過度關注睡眠及失眠帶來不良後果,這樣的消極認知傾向會讓失眠者產生苦惱及焦慮的情緒,很多失眠問題大多由外界誘因(如負性生活事件、人際矛盾、軀體不適、睡眠衛生不當等)引發,在其慢性化過程中,隨著誘發因素的消退或者已經適應,但失眠問題卻經久不愈,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和患者的人格缺陷、認知偏差、慢性焦慮情緒等密切相關。因此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是不能改變失眠者的不良認知的,有些藥物儘管可以短期內使患者症狀短時間得到緩解,但是長期來看,並不是最好的方案。一旦產生耐藥性,患者會加強焦慮程度,使得失眠問題更難治癒。
一、長期失眠其實是身體對於自己不良人格的反應訊號。
二、失眠與我
雖然只有二十歲多歲,但我已經有十年的失眠抗爭史。十幾歲開始失眠,經常只能兩三點鐘才能入睡。歸根到底就是升入一個競爭力很強的初中並且開始住校,沒有調節好心態來適應,家長對我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也會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苛責自己,經常陷入緊張和焦慮當中。
嚴重失眠往往是發生在第二天要早起或者有重要的事的時候。高中我甚至會因壓力大徹夜不眠,尤其是在考試的前夜,整夜都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直到聽到早上的鳥叫和室友起床洗漱的聲音,這令人痛苦萬分。
各種治療方法我幾乎都嘗試過,小偏方試過,西醫中醫大大小小的醫院也都去看過,但這都是治標不治本,失眠反覆發作,深深地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高三下學期我很幸運地被保送到了一所985大學,根據學校規定,高三下學期也應該在學校呆著,但同樣的環境我的心情卻是放鬆了很多,無憂無慮,幾乎沒再出現過失眠,這說明我的失眠很大一部分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但到了大一上學期,我來到了離家幾千裡的一線城市上學,對環境很不適應並且對於未來充滿迷茫。失眠又一次復發,我曾整整一整週都是三點半睡覺,第二天六七點鐘也掙扎著正常起床,也經常會徹夜不眠,因焦慮緊張一晚上起夜上很多次廁所,同學們戲稱我為“起夜家”,每天都沒有精神,非常憔悴。我不停地探尋著治療失眠的方法,後來我在心理上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因此大二我也選擇了輔修心理學,為的就是更好的認識、了解、悅納自己, 緩解失眠問題。
雖然現在失眠還是會像老朋友一樣時不時造訪,但心理層面我也接受了這個朋友的存在,不再像以前一樣讓自己一整晚都陷入與失眠的抗爭中,睡不著就躺在床上閉目養神,與失眠和睦相處。縱然第二天會勞累乏力,但也沒有人規定人活著必須要每一天都精神抖擻,接受任何狀態的自己,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三、接受自己的神經質,高敏感是種天賦
因為失眠問題選擇了心理學輔修,也得有始有終,因此我選擇了研究失眠問題作為最後的輔修畢業論文。我的研究論文發現失眠與焦慮特質及神經質有著密切的一致性關係,同時宜人性和盡責性高的群體失眠傾向較低。因此治療失眠的關鍵是要排除內心的焦慮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多交朋友,做事有計劃性。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一書中寫道,神經症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建立好牢固的連結關係,對他人的稱讚和情愛過分依賴,渴望被接納,害怕被遺棄,為了獲得接納甚至不惜代價去討好別人,這種依賴會讓人厭煩或者利用。很難如願以償的去獲得全然的無限的愛,似乎懂得很多道理,卻走不出自己的怪圈,原因是這個問題也許是他的擋箭牌:獲得別人關注、同情、關愛,放棄某些屬於自己的責任。在這裡失眠也是你的“擋箭牌”之一,無法做到自我接受,用失眠掩蓋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內心有很多想法與慾望,卻總是拼命掩蓋,讓人覺得他是純潔的,拼命壓抑的後果就是導致內心的更多衝突和恐懼,外在行為讓人感到彆扭,堅持的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培養自己的興趣。不再把“治好自己”當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當中,通過小事積累自信,通過興趣增加快樂。
森田正馬在《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一書中也表示,神經質者不斷遭受失眠的苦惱,並對此深感恐懼,全部精力都用在如何治療上,越是想講究治療方法,也就越發使自我感受成為十分複雜的症狀,因此便把年輕時代的漫長歲月白白犧牲殆盡。凡事無論大小全部都放在心上,懷疑自己患病並開始過起散漫的生活,生活越散漫,精神與身體會越發萎靡不振,對事情不能寬容忍受、不肯堅持。
神經質者會不問緣由的把失眠當成症狀看,為了迅速擺脫失眠的痛苦,會一心一意地設法探求安眠的措施,每天惶恐不安起來,但睡眠就是忘卻離開思維活動,對任何事務暫不思考的一種狀態。當你想盡一切辦法爭取入睡,心緒和思維怎麼會平靜呢?我們睡覺時,按一般入睡七小時講,真正的熟睡只不過是剛入睡的那一兩個鐘頭之內或臨起床的半小時左右。在這之間的其他時間,僅僅只是處於迷迷糊糊、似睡半睡的半睡眠狀態。神經質患者所說的半夜覺醒、難以入睡,是由於擔心失眠的恐懼心理與期望入睡的努力不斷激發著自己的精神活動,因此當時的意識就會更加清晰起來,但其實對於身體也沒有過於大的妨礙,這也是神經質患者雖說失眠歷經數載,身體卻未衰弱的原因所在。
四、想的太多,明天依舊會到來
感謝大學階段接觸了心理學,讓我不再那麼恐懼失眠。地球不會因為你失眠而停止轉動,想得太多,明天依舊會到來。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也在自己的文章《病中人生:不請自來的領悟》中也談到了自己和失眠的抗爭歷程“失眠更多的不是生理疾患,而是心理疾患。因此想要走出泥潭,心理上主動或被動的放鬆是重要的。”。
睡不著的你並不孤單,還有一種很浪漫且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說你睡不著是因為出現在了別人的夢裡。
當然也可以自己用點小技巧,牛奶、泡腳、保持安靜的入眠環境、按時上床這些就不用多說了。可以試著做10個深長的腹式深呼吸,一路放在身體的感覺上,只是去感受身體的感覺是什麼,或許是緊繃、痠疼、緊張等,不試圖去消除這些感覺,也不是逃避這些感覺,而是持續地感受這些感覺,停留1-2分鐘,同時有意識地放鬆這些部分。
情況嚴重時也不是不可以藉助藥物,長期失眠過後,會對自己能否入眠產生懷疑,失去了信心,可適量服用谷維素、褪黑素、百樂眠膠囊等安眠藥物,友情提醒:安眠藥一定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當然心病還需心藥醫~失眠患者應將注意力向現實轉移,將行為轉移到現實中有意義的日常內容,將自我的全部願望轉移向去爭取現實成果。這樣在注意持續的進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切斷了惡性迴圈。要增加自己的行動力,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延遲需求滿足的能力,不要過分憂慮一些事情。
正如森田療法所提倡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前一天出現失眠症狀不要刻意去補覺,做自己正常做的事。
對有些事情可以“看淡不看輕”,重要的是努力的過程,不要過分注重結果。失眠不是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候的擋箭牌,在內心極度焦慮的情況下,內心應放棄對失眠的無謂抗爭,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冥想,發現自己人格上的缺陷,更好的提升自己。
讓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真實地流露出來,負面情緒也需要用合適的方式發洩出來。一般來說緩解焦慮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藝術昇華,找到自己興趣愛好,例如繪畫、唱歌、跳舞、學一門樂器發現自己的價值感,補償自己的心理能量缺失。千萬不能選擇過於極端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問題,換個角度想問題。
失眠的過程就是一個認識自我、改善自我的過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允許自己犯錯,坦然面對他人的不喜歡。要知道有缺點的你反而更可愛,以真實的狀態面對自己。即使懷疑也要試著相信自己,放下執念。給壞情緒一個出口,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靜下心來,學會隨時隨地放鬆自己。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想的太多,明天依舊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