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如果是生活在廣西以外的人,可能會對螺螄粉的氣味會感到本能的厭惡。這並不是說螺螄粉不好吃,只是配料中酸筍獨特的氣味,會讓很多吃不慣的人感到噁心。

畢竟製作螺螄粉的酸筍,是一種發酵而成的食品。把新鮮的竹筍洗淨切片或整個處理乾淨,然後透過特殊的工藝處理,密封在罈子裡發酵一年甚至好幾年。等發酵好之後把酸筍拿出來,那味道簡直酸爽。

討厭螺螄粉臭味的人,更不容易“病從口入”?

對於螺螄粉、臭豆腐或者其他一些帶有特殊氣味的食物,有的人很喜歡,有的人則很討厭。情況嚴重一點的話,討厭某種食物的人,一聞到那個氣味就會犯惡心,產生想要嘔吐的感覺。除了氣味重的食物外,大多數人都會對陌生或者是性狀不那麼友好的食物,本能地產生挑剔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早在1872年,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提出過這麼一個假設:對某種食物的厭惡是一種內在情緒,是阻止人類吃下受汙染食物的保護機制。這種特殊的保護機制,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得到保留

不過在隨後一百多兩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假設一直沒有得到印證。而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明了人體特殊保護機制,為達爾文的假設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撐。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對生活在南美洲厄爾瓜多地區的舒阿人(Shuar)進行了研究調查。研究團隊分別調查了3個舒阿人群體,他們的經濟水平也不一樣。有的生活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房子裡,有的生活在混凝土搭建的房子裡。

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研究團隊制定了一個評估噁心程度的量化評分標註表,用於觀察參與調查的物件對病原體厭惡敏感度(pathogen disgust sensitivity,PDS)。參與調查的物件,需要把自己對某些事物的噁心程度說出來。

比如看到食物裡有蛆蟲、踩到路上的糞便、儲存食物的地方有老鼠、觸控生肉等等。然後,研究人員採集了75名參與者的血液、尿液和糞便的樣本,對其中的急性免疫反應相關的分子標記物(能反映身體感染細菌或病毒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2月15日,團隊把研究調查的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生物人類學家 Joshua Snodgras稱:“得分較高的參與調查個體,免疫活躍的水平較低”。簡單來說就是,對某些事物越容易產生噁心感的人,越不容易感染某種疾病的病原體。

然後咱們再回到螺螄粉的問題上,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說,有的人討厭螺螄粉的氣味,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作為一種發酵類的食物,酸筍的衛生問題確實不樂觀。儘管現在很多酸筍都是透過現代工藝製作,不是手工製作併發酵,安全性得到保障。但由於人類保留了“噁心感”這種特殊的保護機制,所以還是有很多人本能地對螺螄粉的氣味感到厭惡。

從這個角度來看,討厭螺螄粉臭味是人體的保護機制在其作用,不單單是針對螺螄粉,一些奇特的食物也會觸發這種保護機制,更容易產生厭惡感的人,從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更不容易“病從口入”。

和農村人相比,城市人更容易產生“厭惡感”

在厄爾瓜多地區進行研究的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那就是生活在原始村落的舒阿人和生活在城鎮裡的舒阿人,惡敏感度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住在原始村落的舒阿人,對生活的環境不容易產生厭惡感,比如滿地的牲畜糞便和汙濁的飲用水等,他們都可以接受;而生活在城鎮裡的舒阿人,居住在整潔的混凝土房子裡,用著清潔的水源,他們厭惡感水平很高。

因此,環境也是影響人類厭惡感的重要因素。研究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的人類學家 Tara Cepon-Robins解釋稱這和人類自身的“環境校準(environmental calibration)”有關。當人類基本的生存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時候,人類會根據環境調整自己對某些東西的厭惡程度。

比如生活在農村的人,可以整日和身上有濃重氣味的牲畜打交道,並且不會感到不適;整日接觸禽類糞便,也不會覺得噁心。但同樣的環境,換做是城市人他們對這些事物的厭惡水平就很高。

後記

當然啦,我們會對某種食物感到噁心,並不是這些事物真的就包含有大量細菌、病毒。只不過是食物獨特的氣味,激活了從古至今保留人類基因裡的保護機制,讓我們感到噁心。

因為在人類還沒有掌握髮酵技術的時候,那些自然腐爛發酵的食物,真的包含有很多細菌,人吃了就會生病。如今人類掌握了讓食物發酵出獨特的味道,並且不發生變質的技術,只不過氣味確實不友好。

而現代的研究也證明,一些發酵類的食物包含了含有抗氧化成分,以及有助於抵禦高血壓、糖尿病的有益物質和菌落。這也是發酵類食物,能經久不衰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13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是藥三分毒?長期服藥人群要注意,這3項檢查需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