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有一本很偉大的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出,中醫養生的總原則是: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使人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這是那些真正懂得如何保養生命的智者都願意主動恪守的養生之道。為什麼要遵循這樣的養生原則呢?要回答它,我們需要理清三個問題。

第一,人與自然有關係嗎?

對於人來講,生命個體的產生離不開自然。因為人這個生命個體是由客觀的物質構成的,而這個客觀的物質來源於自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自然的產物。另一方面,生命個體的發育離不開自然。生命個體形成之後,它需要自然不斷供給物質,才能維持其生長髮育。中醫講“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就是這個道理。由此,人和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

第二,自然對人有影響嗎?

生命個體離開母體之後,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自然對人產生重要影響。生命個體要健康存在,必須要求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然而,體外的自然環境總是在變化,並且它會影響到體內環境的穩定。當然,這種影響並非絕對的,生命體內環境的穩定主要還是由個體自身調節能力決定的,並且這種調節能力自生命體產生的那一刻起就確定了。自然環境的影響不過是個外因,起加速和延緩的作用。當人體內環境穩定時,自然界的環境變化對人的健康不會有影響;只有當內環境失穩定,個體啟動調節機能時,自然環境對這種調節起正面或負面影響。

自然氣候對人的影響來說,四時的氣候不同,對人體調節生命活動以維持內環境穩定的影響是有差別的。我見過這樣一個病人,他在秋季感受風寒引起咳嗽,因為治療錯誤導致肺臟虛損,肝臟沒有了肺金的管束,就會恣意妄為,甚至欺侮肺臟,所以這個肺病遷延到了春季,咳嗽加重了。為什麼呢?春季是肝氣主令的時節,當機體處於“肺氣虛,肝氣盛”的失穩定狀態時,此時的氣候就會影響機體的調節作用,這種影響對機體恢復穩態是很不利的。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來說,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方的地理環境不同,人的體質以及維持內環境的能力不同。十年前,我在北方工作的時候,接診過很多老寒腿的病人,常年生活在陰冷潮溼環境中,機體容易處於“陽虛陰盛”的失穩定狀態時,這種居住環境對機體自我調節、恢復穩態是很不利的。開方用藥後,效果不理想,後告知病人每年冬季帶藥到三亞過冬,天氣轉暖後回來,如此很多人常年患身體、關節冷痛的人得以治癒。

飲食對人的影響來說,中醫講“五味有偏,各入其髒;五味不平,五臟不安”就很好說明這一點。比如有些人生來就愛吃肉,吃素食少,結果機體處於“痰熱壅阻”的失穩狀態,身上容易長疔癤,儘管一直用藥,不得治癒,經醫生建議,減少食肉量,飲食清淡,疔癤沒了。另有些人生來不愛吃肉,常年吃素食,結果機體處於“腎精不足”的失穩狀態,身體消瘦,乏力,疲憊不堪,經醫生建議,減少素食,增加肉食後,身體逐漸健壯。

第三,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既然人和自然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整體,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適應外在的自然環境。怎樣去適應?消極地等待自然眷顧,還是積極地認識利用自然?中國古人選擇了後者,中醫講“智者之養生也,順四時而適寒暑”就是此意。

“順四時”強調自然對人的影響是無法抗拒的,所以只能選擇順應。“適寒暑”強調人應該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如何做呢?避開不利的自然因素影響,積極運用有利的自然因素影響。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春夏兩季有利於機體調節“陽虛陰盛”的失穩狀態,而秋冬兩季則有利於調節機體“陽盛陰虛”的失穩狀態。在春夏兩季,就應該注意保養機體的陽氣,而秋冬季節就需要保養機體的陰精。人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環境的陰陽變化規律,才能維持自身的陰陽平衡,才能獲得健康長壽。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睡不好?一點動靜就醒了?醫聖送您一張失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