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病因複雜,其主要發病機制是食管抗反流防禦機制下降,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並作用的結果。反流存在的時間越長,對食管黏膜造成的損傷越重。
因此,及時正確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重要意義。在治療中,突出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思想,辨病即結合胃鏡下黏膜紅腫、糜爛等現狀,有針對性的選擇臨床用藥。
辨證即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進行治療。最終擬訂出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為治療本病的基本治則。
治療方法:治療組採用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由太子參、白朮、黃連、吳茱萸、海螵蛸、天花粉、川貝、雞內金、瓦楞子、萊菔子、半夏曲等組成。
伴膽汁反流者,加用枳實、鬱金、白芍;反酸嚴重且舌紅者者加用旋復花、代赭石;大便乾燥者加酒大黃;肝鬱者加柴胡、香附。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飯後0.5h服。
基本方中太子參為健脾益之品,其滋補力緩,健脾養胃。白朮健脾燥溼,益氣,助太子參以益氣健脾。太子參與甘草健中有保護食管黏膜之功。黃連、吳茱萸苦辛合併,清瀉肝火抑制胃酸,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半夏和胃降逆,瓦楞子、烏賊骨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總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具有修復潰瘍的作用。川貝母、天花粉配伍,可修復受損的胃黏膜(或糜爛或潰瘍),並能養陰生津,改善胃燥諸證。
臨床加減應用中,伴膽汁反流者,加用枳實,鬱金,白芍;三者相伍疏肝利膽,減輕腹壓,柔肝緩中止痛。
反酸嚴重且舌紅者者加用旋復花、代赭石,和胃降氣,減少食管反流;大便乾燥者可加酒大黃瀉下通便;肝鬱者加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鬱。
全方共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燥熱亦清而反流自止。胃氣和降,食管黏膜破損得以修復。
本方切中病機,故臨床取效良好。臨床實踐證明,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療效,可明顯改善臨床症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