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不倒翁,則在任何外力衝擊下能夠維持穩定不倒,則是人體的健康狀態。外力衝擊相當於環境各種變化,人體維持穩定不倒的健康狀態取決內部各種維持平衡因素的協調,人體這個不倒翁都有哪些維持平衡的因素呢?中醫認為儘管人體存在勝腑、經絡、氣血、津液,但整體上都可以用陰陽加以概括。

陰陽的概念源於日光的向背。山的南面向陽,為陽;山的北面背陽,為陰。由此中醫認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以概括兩個事物,也可以概括一個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靈樞.陰陽系日月》雲:“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如上下而言,上為陽,下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人體氣無形主動為陽,血有形主靜為陰。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消長變化取得的平衡叫“消長平衡”,如此維持事物在環境因素干擾下的穩定狀態,即相對的動態的平衡。陰陽消長到極點,就會引起“陰陽轉化”的質變。如就一年而言,上半年是“陽長陰消”,下半年是“陰長陽消”,而一年總的陰陽保持消長平衡。

陰陽之間為什麼會有這些關係呢?中醫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的深層機制是陰陽之間的自我調和機制,中醫稱為“陰陽自和”。所謂健康就是陰陽自我調和維持的“陰平陽祕“狀態,就是陰陽通過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取得相對的消長平衡狀態;疾病是“陰陽自和而不能”導致的“陰陽失調”狀態,即陰陽由於對立制約失常引起的陰陽偏盛、偏衰,或由於互根互用失常引起的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等;治療就是利用陰陽自和機制,促進陰陽自我調和,因此,陰陽自我調和是健康之本,也是愈病之本,正如張仲景指出:“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陰陽調和表現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方面。

在陰陽維持自我調和的穩定過程中,中醫認為還需要五行一木、火、土、金、水的參與。五行之間存在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依次相生變化以及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剋的變化。五行之間通過相生相剋維持自然環境生態的穩定,通過五行取類比象和推演演繹方法,可以把自然界和人體劃分為五大結構功能系統,五個系統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內在自我調節機制。

中醫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信、九竅、四肢百骸、自然界五方、五季、五化、五色、五味等聯絡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的功能活動,形成天人相應的“功能性結構系統”

藏象經絡學說認為,人體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髒、腑、奇恆之腑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勝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髒病多虛,腑病多實;髒實者可以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髒。

五勝六腑都有一條所屬經脈,加上心包經,合為“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具有溝通上下內外,聯絡臟腑肢節,運輸全身氣血,調節全身功能的作用。凡是循行在四肢外側面的經脈中醫稱為陽經,如手足三陽經:循行在四肢內側面的經脈中醫稱為陰經,如手足三陰經。由於經絡的溝通聯絡,把人體連線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上病可以治下,下病可以治上,左病可以治右,右病可以治左。比如,左下牙痛,可以考慮按壓右“合谷”穴,偏頭痛可以按壓足部的“太沖”穴,即“上病治下”,這即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體現,也是中醫調和陰陽的體現。

中醫的五臟不單是解剖學的五臟,更重要的是五個“應時而變”的時間調節功能系統。如在木系統中,人體的“肝、膽、目、筋、怒、淚”存在密切關係,並與自然界“春、東、風、生、青、酸、收”相通應,其生理、病理也相互影響,如膽區疼痛,眼睛乾澀,易怒,迎風流淚可以考慮肝的病變。同理,春季風氣太過容易傷肝,青色、酸味食物補肝,面色發青、口味酸可以考慮肝的問題等,其他系統中生理病理可以依次類推。

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精是人體液態精華物質的總稱,氣是構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血是執行在經脈中的紅色液態物質,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統稱。其中,氣無形、主動為陽,精血津液有形、主靜為陰。精氣血津液相互化生,相互作用。精氣血津液周流全身無不足,無停滯則為健康,中醫稱之為精氣血津液和調則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是對所有維持人體穩定因素的一個總概括。在四時變遷、晝夜更替過程中,只有各個因素保持協調,“陰陽自和”才能維持機體穩定不病。如果任何一個因素不足或失調,“陰陽自和而不能”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艾灸後可以泡腳嗎 艾灸前泡還是艾灸後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