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基本資料

患者女,54歲,右額葉膠質瘤術後3年餘。

腦膠質瘤綜合治療後3年餘,右側肢體乏力1月。

既往治療過程

2017-12-28因“反覆頭痛”就診,查頭顱MR示:右側額顳頂葉、島葉及右側基底節區、丘腦浸潤性病變,考慮膠質瘤。

2018-2-1於某醫院行“右額顳開顱腫瘤切除術”。

術後病理示:少突星形細胞瘤,WHOⅡ級,分子病理不詳。術後遺留左側肢體乏力。術後磁共振:右側額顳部呈術後改變,右側大腦半球輕度腦腫脹,右側島葉、右側基底節區及右側丘腦異常訊號,結合病史,考慮殘餘腫瘤。

2018-3-9開始術後同步放化療

放療靶區劑量:PTV(瘤床包括水腫區):60Gy/2Gy/30f。

化療:替莫唑胺100 mg qd(75 mg/m2)。

2018-11-21維持化療:

第1週期化療(150 mg/m2,口服,q28d):第2-8週期化療(200 mg/m2,口服,q28d)。

2018.2術後磁共振檢查(右側島葉、右側基底節區及右側丘腦腫瘤殘留)

放化療後磁共振隨訪(2018.4)

放化療後磁共振隨訪(2018.11)

現階段治療

2020.12因“右側肢體乏力1月”就診。

2020.12磁共振示:右側額顳葉呈術後改變,右側島葉、雙側基底節區及右側腦室后角旁多發異常訊號灶,考慮腫瘤復發,右側額葉軟化灶形成並與右側腦室穿通畸形。

2020-12-30開始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

化療:替莫唑胺200mg,口服,1/日,d 1-7,q14d)

抗血管生成:貝伐珠單抗200mg,靜滴,1/日,d1,q21d)

2021.1兩週期後複查磁共振示:原右側島葉、雙側基底節區及右側腦室后角旁多發異常訊號灶,奇蹟般地縮小。

治療前後磁共振對比示病灶奇蹟般縮小(上面:治療前;下面:治療後)

病例總結

病例思考一:替莫唑胺聯合貝伐珠單抗對於復發膠質瘤的有效性。

少突星形細胞瘤同時存在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兩種不同成分的腫瘤,這兩種膠質瘤在組織學和遺傳學上完全不一樣。其生物學特性、臨床特徵和預後總體上介於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二者之間。患者第一次治療PFS近3年,亦能反映這一生物學行為。

低級別膠質瘤術後放化療後復發按治療指南,能手術儘量手術,不能手術考慮行放療與化療的綜合治療。本病例復發呈現瀰漫性浸潤,累及右側島葉、雙側基底節區及右側腦室后角,且患者一般情況差。故暫不考慮放療,而行姑息性全身治療。

替莫唑胺劑量密集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對於部分患者效果明顯。膠質瘤的生長、進展與腫瘤血管生成的關係密切。貝伐珠單抗作為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已被用於治療神經膠質瘤患者。多項研究發現復發或進展膠質瘤對單藥替莫唑胺的反應不佳,因此,需要探究用於神經膠質瘤治療的新型組合策略。替莫唑胺劑量密集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兩週期治療後,腫瘤明顯退縮,患者症狀有效改善。目前仍在進行治療隨訪。說明替莫唑胺聯合貝伐珠單抗是目前膠質瘤治療有效的方案之一。

病例思考二:如何獲得最優的綜合治療方案。

膠質瘤分子分型對於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患者分子分型不詳,且無手術指徵,僅能憑臨床經驗進行用藥。復發是否需要進行腫瘤活檢,以便進一步明確病理及分子分型,為後續治療提供指導及預後判斷。

放療是否需要參與,如需參與時機如何把握。區域性放療是進一步提高局控率的有效手段,這例患者是否需要做放療仍不確定,因為二程放療的放射損傷可能會有疊加效應。如果要結合放療,是在替莫唑胺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中腫瘤負荷最低時介入,還是等待至腫瘤再次出現復發再介入,這兩種選擇哪個方法更優仍不清楚,需要擴大臨床病例,必要時進行臨床試驗。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37歲突發腦出血?原來是高血壓多年。醫生:這5種情況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