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的基因?
對於這種從頭到腳都是問題、徹底失能的病人,我們傾向於把他們的問題歸咎於基因。技術總會把研究帶領到一個新的方向,當基因檢測技術出現後,精神病學致力於找到精神疾病對應的基因。基因似乎與精神分裂症——這個相對常見的(發病率約1%)重性複雜精神疾病相關,因為精神分裂症總是在家庭內部遺傳。但30年過去了,在每年以數百萬美元經費的投入下,我們仍然沒有找到精神分裂症的穩定基因模型——任何其他的精神疾病也是這樣。我的一些同事努力尋找能夠預測創傷性壓力發展的基因,但依然無法找到任何確切的回答。
最近的研究掃除了我們尋找特定基因影響下的特定結果的簡單想法。研究發現,特定後果是由很多基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基因不是固定不變的;生活事件誘發的生化資訊,讓基因得到表達或者不表達,環境影響基因表達的過程,是透過讓甲基基團(一簇碳氫原子)新增到特異性的基因片段上(這一過程叫作甲基化)。生活事件影響基因的表達,但它並沒有改變基因的基本結構。某些甲基化修飾是會遺傳的,這種現象叫作“表徵遺傳”。我們又一次發現,我們的身體會在機體的最深層次——基因——記錄著我們的經歷。
被引用最多的表徵遺傳學實驗是由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者麥克·明尼(Michael Meaney)進行的,他的研究物件是新生大鼠和它的母親。他發現,在新生大鼠剛出生的12小時之內,大鼠母親為新生兒舔舐和梳理的程度會永久性地影響他們大腦應對壓力的化學反應,以及修改上千個基因的配置。與受到更少關注的新生大鼠比較,受到母親充分舔舐的新生大鼠更勇敢,在面對壓力時會釋放出更少的壓力荷爾蒙。它們也恢復得更快,一生中都更冷靜沉著。它們海馬區的連線更厚,因為海馬區是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區域,它們在一項對於齧齒類動物來說是關鍵的技能——找到迷宮出口上有更好的表現。
我們剛剛開始研究人類在壓力經驗影響下的基因表達。母親懷孕時被困在暖氣不足的魁北克暴風雪中,孩子的表徵遺傳比起沒有暖氣充足的孕婦有不同的表現。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者默什·史扎夫(Moshe Szyf)比較了幾百個出於社會階層兩極的兒童的表徵遺傳資料和兒童虐待的影響。不同的社會階層的表徵遺傳特徵極為不同,但兩組中的受虐待兒童中有73對基因有同樣的特徵表達。用史扎夫的話來說:“我們身體不僅僅主要受化學物質和有毒物質的影響,也透過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的雙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