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中國古老的民間醫術之一,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體表給藥後在患者的經脈、穴、區、帶朝一個方向反覆進行刮拭,使刮拭後的面板會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外治法。
那什麼是痧呢?痧它不是指某一種獨立的疾病,是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反應在體表的一種表現形式。《臨證指南醫案》:“痧者,疹治俗稱,有頭粒如慄”。將痧分為淺層痧和深層痧。清代郭志邃在《痧脹玉衡》中也將痧分為肌膚之痧、血肉之痧和臟腑之痧。
痧色鮮紅,為淺層的肌膚之痧,代表病症較淺,易康復。
痧色發紫偏暗紅為血肉之痧,多為血瘀,一般都伴有明顯的疼痛感。
痧包,高於面板痧色偏青紫、青黑色的包塊狀痧斑,多因氣滯血瘀,代表患者已有明顯不適的症狀,病程已久。
痧色發黑,稱為黑痧,多為寒邪所致。
該患者因咽喉幹痛刮痧,刮拭後水泡出,咽喉幹痛消失。因水泡為排病氣反應,不會感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