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是內分泌紊亂所致的乳腺上皮細胞程度不等、形態各異的增生性改變,臨床表現為疼痛、腫塊、溢液,屬於亞健康狀態。臨床命名繁多,常混用病理學名詞,中醫辨證分型各家不一,很難界定,本文建議稱為乳腺增生症。中醫分為肝鬱和腎虛兩型,並提出了5個界定標準。根據卵巢功能週期性變化及月經前後內分泌狀態的不同建議,用週期療法,月經前2周以疏肝為主,即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月經後2周以補腎為主,在滋陰基礎上強調補陽,即陰中求陽。 主題詞纖維囊性病,乳腺/診斷辨證分型纖維囊性病,乳腺/中醫藥療法
1乳腺增生症的命名
乳腺增生症名稱繁多,國內外曾使用過的名稱有幾十種[1],臨床上經常混用病理名詞,生理與疾病在臨床上和病理組織學上有時難以界定,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總體上來說乳腺增生症是屬於亞健康狀態,包括的年齡段很長,絕經後仍可能出現。增生的程度隨內分泌狀態而變化,多數人有“自限性”或“自愈性”,有些人可從良性增生髮展到乳癌,是多階段、可停滯、可逆轉的演化過程。生理性即正常的乳腺組織增生不應該叫“病”,國外已有人稱之為“增生性改變”,我們認為稱“乳腺增生症”比較合適。
2乳腺增生症的診斷
首先排除生理性增生,例如“青春期乳腺”、“未婚型乳腺”、“妊娠期乳腺”等等。“青春期乳腺”是指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女青少年的乳腺,年齡一般是15~25歲,青春期乳腺發育旺盛,肥厚的腺體分佈不均,多在乳腺周圍,呈車輪狀。可有一些脹痛,常可忍受,個別敏感者可能就醫。 “未婚型乳腺”是指年齡已過青春期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未婚,脹滿的程度有所下降,但腺體分佈仍是車輪狀,年紀較大的乳腺可能仍會飽滿。如果有過一段滿意的性生活,乳腺就會逐漸鬆軟,肥厚的腺體多向外上、內上象限和乳頭正上方集中。因為高齡未婚是乳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是乳腺增生症的高發人群,35歲以上未婚乳腺因多有脹痛和腫塊常診斷為乳腺增生症。但30歲以下的“未婚型乳腺”或“青春期乳腺”,儘管有些疼痛或不適,多能不藥而癒,心理諮詢或生活指導就能緩解。如果把生理髮育的乳腺當成病來治療,就失去了臨床意義。 乳腺增生症是臨床病名,是用排除法診斷的,根據疼痛、腫塊、乳頭溢液三大症狀,排除乳癌及其他良性或惡性疾病。鉬靶X線、高頻超音波等僅是鑑別診斷的參考,懷疑乳腺癌時應做活檢,以免誤診。乳腺疼痛是增生症的最常見的主訴,常是雙側性、週期性,以脹痛為主、竄肩扯背、痛無定處。乳腺增生症的腫塊常有對稱性、多發性和可變性,腫塊形態分為片塊型和結節型。乳腺腫塊的確定還要取決於正確的檢查方法和醫生的個人經驗。如果乳腺觸診方法不當或經驗不足就有可能把肥厚不均的腺體誤為腫塊。有些醫生僅通過臨床觸診就分出小葉增生、腺性增生、囊性增生等等,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些屬於病理組織學分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明確診斷,臨床不應隨意混用這些病理名詞。有人按嚴重程度、癌變機率大小給增生症分期以表示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這很困難。因為增生症的臨床過程很不穩定,多數是可緩解、可反覆,是非漸進性的,臨床的嚴重程度與病理切片上的增生程度並不一致。
3乳腺增生症的辨證分型
乳腺增生症的中醫辨證分型眾說不一,中醫文獻中所用證型名稱已有30餘種,證型不一,名稱不規範,隨意性很大。我們建議分肝鬱和腎虛兩型,肝鬱即肝鬱氣滯,腎虛型是指陰陽俱虛的基礎上,多偏於陽虛故也稱腎陽虛型,辨證主抓“寒象”,症見肢寒怕冷,腰痠尿頻,舌苔白,脈細等。有學者稱為衝任失調型[2],衝任失調屬於“經絡辨證”,涉及經脈所過的各部位,範圍廣,症狀多,若作為一個證型,難明所指。衝任二脈隸屬肝腎,衝任失調應以月經紊亂、不孕、流產等經帶胎產方面的症狀為主,亦分寒熱虛實。誠然乳腺病與衝任及婦科病密切相關,但乳腺增生症中月經不調者僅佔30%左右。衝任失調型對於月經正常或已絕經的婦女,或男性乳腺增生症就難以界定。乳腺病的中醫文獻中調衝任幾乎都使用鹿角、淫羊藿、巴戟天等補腎助陽藥,治法既然相同,那就不如使用統一的“臟腑辨證”,肝腎對應,概念更加明確,分型更易界定。 臨床分辨肝鬱型和腎虛型的方法:(1)從年齡上分,30歲以下多為肝鬱型;40歲以上多為腎虛型。30~40歲兩型兼而有之,分月經前後用藥,即月經前疏肝,月經後補腎。(2)從症狀上分,以脹痛為主,月經前或生氣後加重,即“隨喜怒而消長”者為肝鬱型;以腫塊為主,痛無規律,反覆發作,纏綿難愈,肢寒怕冷,腰痠尿頻者為腎虛型。(3)從腫塊上分,乳房脹滿,腺體肥厚,質地較軟,呈薄片狀或顆粒狀。腫塊大小及硬度隨情緒和月經有變化者多為肝鬱型;乳房鬆弛,腫塊呈結節狀或厚片塊,硬韌難消者多為腎虛型。(4)從脈象上分,肝鬱型以“弦”為主,脈象有力;腎虛型以“細”為主,沉弱無力。(5)從手診上分,右手掌大魚際沿生命線青筋顯露者為肝鬱型;大小魚際之間的掌根部色澤發暗、紋理零亂為腎虛型。以上指標並非絕對,尤其年齡僅供參考。如果根據以上5點辨證清晰,即可按型用藥。
4乳腺增生症的週期療法
中醫認為乳腺增生症是起於肝、根於腎,即起於肝鬱,終必腎虛。中年婦女往往肝鬱與腎虛兼而有之,有的年紀很大仍有明顯的肝鬱症狀,所以常按月經前後週期用藥,即所謂“週期療法”。卵巢功能是呈週期性的,乳腺是卵巢激素的靶器官亦週期而變。經前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乳腺上皮細胞水、鈉瀦留,體積增大,數目增多,故乳腺脹痛加重,腫塊變大。經後則反之。中醫認為,經前氣血充盈,盈滿自瀉而行經,即“女子血海,盈虧有期”。經前肝氣旺盛,氣滯血瘀為實;經後肝鬱得疏,氣血虧損為虛。所以經前宜疏洩,經後宜溫補。經前治肝,經後治腎。這就是週期療法。對此多數同仁已達共識[3~],但在週期,疏肝、補腎、滋陰為主還是偏重補陽的在具體用藥上還有分歧。我們認為,以月經期為準分前後比較容易掌握,即月經結束之後到排卵期為月經後;排卵期至下次月經來潮為月經前,一般用藥時間各為2周左右,經期停藥。經前以疏肝理氣為主,配上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我們常用乳塊消顆粒。月經後或腎虛型使用補腎溫陽、陰中求陽為主,酌情加些補氣、活血、化瘀之藥。陽和湯、右歸飲、二仙湯均可化裁應用。10多年來我們一直用以鹿角膠、熟地黃、鱉甲、肉桂、紫草為主的化巖顆粒[6]。研究證明,補腎陽藥直接作用於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的調控中心——下丘腦,能改善內分泌各軸的功能狀態[7]。臨床證明加入補陽藥的療效優於單純補陰養血活血[8],補腎溫陽能改善陽虛畏寒體質,增加溫化之力,促進乳腺腫塊的吸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