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天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也是農曆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夏天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氣候變化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後,開始進入雷雨季,雨量和雨日明顯增多,有時候會有連綿的陰雨。

立夏三候

《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風俗

1. 迎夏儀式

立夏這一天,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古人會在這一天,帝王和文武百官一起去城郊舉行迎夏儀式,祈禱年景豐收,一年風調雨順。

2. 嘗新活動

立夏嘗新,不同地域的習俗講究不同,如蘇州有“立夏嘗三新”,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還有的地方,食物更多,講究“九葷十三素”。滿滿的儀式感只是為了美好的願望。

立夏要吃蛋,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因為立夏以後,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很多人因為天氣變化,感到睏倦乏力,食慾不振,小孩子會更明顯。於是大家會在立夏這天煮上“茶葉蛋”健脾消暑補氣。一般用“七家茶”來煮,裡面含有茴香、肉滷、桂皮、生薑。立夏吃蛋,並不是越多越好,1-2個就可以了,也可以蒸雞蛋。

3. 鬥蛋儀式

鬥蛋儀式也是每年立夏的經典儀式,這一天大家會把煮好的完整的蛋,不能有破損,然後煮熟的蛋冷水浸泡幾分鐘後,放在網袋裡,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鬥蛋鬥蛋,當然要比了,比的是蛋的首尾。大家都知道雞蛋的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頭鬥頭,尾鬥尾,破者輸,一個個鬥過去,最後分出最終的勝者。蛋頭第一名是大王,蛋尾第一名是小王。

4. 立夏稱人

這個習俗與諸葛亮與孟獲、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後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阿斗,還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

因此每次孟獲稱人,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養生

一、立夏起居養生

孟夏之時,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喝少量酒,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能防止心病發生。並且情宜開懷,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

還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

夏季氣溫高,人體易出汗,其實汗液本身是無臭味的,只是汗液長時間滯留在面板和衣服上便會發酵變質而有臭味。因此出汗後要及時揩乾換衣。尤其是嬰兒和腳氣病患者,汗是個大敵,不及時揩掉易患溼疹或斑疹。 立夏之際,風多雨少,氣候乾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再加上天氣變化反覆無常。使人體的新陳代謝不能保持平衡和穩定,導致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使人體的大腦(尤其是體溫中樞)指揮失靈而引起“上火”症候。

具體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脣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等。要防止“上火”,生活應當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切忌連續“作戰”娛樂到午夜。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飲料,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洩,達到清火排毒的目的。

夏天到來之前對居室的佈置也很重要。首先要全面打掃一下居室,該收的東西(如棉絮、棉衣等)要全部收入廚內,有條件的話,要調整好影響室內通風的傢俱,以保持室內有足夠的自然風。其次要在室內在採取必要的遮陽措施.設法減少或避免一些熱源和光照;窗子應掛上淺色窗簾,最好是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一層白紙(或蠟紙)以求涼爽。並且由於白天室外溫度高,因此,如果太Sunny強的話,可以從上午9點至下午6點把門窗關好,並拉上淺色窗簾,使室內的空氣得到流動,從而降低室內的溫度。

還有就是居室要加強消毒。由於此時病菌繁殖很快,造成痢疾、傷寒、霍亂等腸道傳染病增多和流行,所以居室要經常用適量的消毒液進行消毒。另外,由於傳播病菌的媒體主要是蒼蠅,因此,消滅蒼蠅,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重要環節。

1、中醫此“心”非彼“心”

心在人的各臟器中起主導作用。但是中醫所說的“心”與現代醫學的“心”是不一樣的。西醫認為人的心臟是迴圈系統的重要臟器,推動血液流動,將氧和營養物質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所用。而中醫則認為“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令於心,故為君主”。“心主神,為神明之用”,也就是說心在人的各臟器中起主導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心有關。中醫的心除了心臟外,還包括人的心理因素。在中醫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同時也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保養心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脈,是血液執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迴圈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迴圈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迴圈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脣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心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涵蓋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在人體生長髮育過程中,神依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也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活動。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髒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迴圈,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 “心為火髒。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2、立夏心要靜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活動由心來主管。當夏日氣溫升高後,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有些人平時溫文爾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卻變得性情急躁,常為小事大發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絡、互相影響。所以,此時不僅僅是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健康。特別是老年人,由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養生,做到精神安靜、笑口常開、自我調節、制怒平和。“立夏”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多做安靜的事情,如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這些都可以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在夏日來臨之際,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晷時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適當地減緩速度,並留有一定餘地。業餘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儘可能讓機體和思想獲得充分地放鬆。要節慾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要如《內經》所說“更宜調怠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做到心靜。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笑能促進血液迴圈,運動會身肌肉,併產生深呼吸效果,使血中的氧含量增加。同時,笑可鍛鍊心肺功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功能增強,並能刺激各種激素的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此外,笑還能振奮精神,消除煩惱,使人放鬆。所以,笑口常開也不失為安渡夏季的一劑良藥。

3、“立夏”後要午休

“立夏”後晝長夜短。根據節氣變化,相對於冬春季節,人們可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但是應增加午休。

由於“立夏”時天亮的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還有在“立夏”之後,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由於出汗多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當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就更為減少。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導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得到休息,對中青年人來說中午不能“午休”的,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以防“夏打盹”。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長時間讓人感覺沒有精神。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著涼受風,發生疾病。

午睡對保障身體健康、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有研究資料表明,午睡可預防冠心病,對預防心肌梗塞也有積極作用。一般來說睡一個小時為宜。

因為睡眠的過程分為淺睡和沉睡兩個階段。淺睡階段一般為40~70分鐘。隨著睡眠的加深。人就會進入沉睡階段。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在沉睡階段時,腦部血量減少,呼吸頻率減緩,體內的各種代謝活動也相對減弱。這時,一旦醒來就急忙起床去工作或學習,腦部供血量不足,就會出現短暫的功能性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脹。因此睡醒後要再稍微躺10分鐘才起床為宜。一些人午睡採用坐姿,即趴在工作臺上或教課桌上,是不利於消除疲勞的。因為人體處於睡眠狀態時.全身肌肉鬆弛,血液迴圈減慢,頭部供血減少,人醒來後,會感到頭暈腦脹、耳鳴、腿軟、視線模糊、面色蒼白等大腦缺血、缺氧症狀,伏在桌上休息,使眼球受壓,眼壓增高,易誘發眼疾。為了保證午睡品質,午餐時不宜飲酒、喝咖啡、濃茶,以免興奮而難以入睡,並且不宜餐後倒頭便睡。應活動10分鐘才就寢。午睡應採取平臥姿勢,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

夏日午睡儘管很重要,但卻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益處。醫學家經研究發現:有些人因身體狀況與健康人的差異不適宜午睡。如患有低血壓疾病的人以及血液迴圈系統有障礙,特別是由於腦血管硬化變窄而經常出現頭暈的人不適宜午睡。因為午飯後血液彙集到胃部較多,腦部血流較少,相對缺血缺氧。以上兩種人因低血壓和迴圈障礙對腦部血流多少缺乏像健康人一樣的調適能力。所以.若飯後就午睡,全身血液迴圈緩慢,腦部就會因血液彙集到胃部而相對缺血缺氧,結果睡醒後頭暈腦脹,根本沒起到休息的作用。若不午睡而保持日常活動。就可以通過周身迅速的血液迴圈將四肢等其他部位的血液“調集”到腦部,彌補腦部缺血。

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也不宜午睡。因為年齡較大的老人往往發生了動脈硬化,而飯後由於營養的吸收血液粘滯度較高,若再午睡,血流緩慢,這些“有利”因素就給中風的發生提供了條件。體重超過標準20%的肥胖人也不宜午睡。因為飯後午睡正是脂肪儲存的好時機,而飯後適量活動。就可以避免繼續肥胖。所以這種人儘管通過午睡過可以恢復體力,但體重的一天天增加卻使身體後患無窮。

二、 立夏運動養生

邱處機在《攝生訊息論》中說:“夏三月,屬火,生於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屬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則合忠履孝,輔義安仁;安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可以居高。徹環眺望;早臥早起,無厭於日,順於正陽,以消暑氣,逆之則腎心相爭,水火相剋,火病由此而作矣。”

根據以上養生理論,夏日養生之法應當以益肝補腎,養肺澄心為原則。現將適合此節:氣的功法介紹如下:

1、修養心臟功法

《黃庭遁甲緣身經》中原文:“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氣交,萬物華結,亥寢醜起,無厭於養,英成實長。夏之德也,逆之則傷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樑九,漱玄泉三;靜思吸離宮之赤氣,人口三吞之,以補呵之損,植其靈府。開心穴,餌離火,澀玉女,神平體安,眾殃不害,金火不能傷,治神之靈也。”

具體方法:此功法於農歷四、五、六月的弦朔日的清晨,面朝南方端坐去除心中雜念,叩齒九次,然後將口中津液鼓漱三次,意念中想南方有紅色氣體從鼻入口中,並將此氣與口中津液一起分三次咽入丹田。此功法使人在夏天神平體安,增強心臟功能而不傷及肺臟。

2、呵宇氣決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中原文:“治心臟用呵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呵之,皆調氣如上,勿另耳聞之;然後呵之。心有病,用大呵三遍,細呵十遍,主心家煩熱,一切損悶疾差止。過度損。”

具體方法:此功法大致略同六字養生訣的呵字呼氣法。要求呼吸要緩和深長,以耳中聽不到聲音為度。先用力呵氣三遍,然後再全身放鬆,輕輕呵氣十遍,可治心臟各種疾病,去除夏日裡心中的煩熱。此功法適於四、五月行之。

3、立夏四月節坐功

《遵生八箋》中原文:“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坐功:每日以寅、卯時,閉息瞑目,反換兩手,抑制掣兩膝,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病:風溫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腑腫,手心勢,喜笑不休,雜證。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天氣由溫和轉向炎熱,陽氣盛極,萬物旺盛而壯,人體的生理活動更加活躍。本法以“立夏”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而制定的氣功鍛鍊方法,適宜於立夏時節鍛鍊,可於立夏時開始,煉至小滿為止。立夏時節人體疾病多表現在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屬心包,下行,依次絡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胸中分出,橫行至腋下三寸處,又上抵腋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至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另有支脈從掌中分出後,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交於手少陽三焦經。其主要病症有心悸、心煩、精神失常、胸脅脹滿,上肢痙攣、手心熱、腋腫、面赤、目黃等症。文中所述本法主治病症,大多屬於此,堅持以本功法鍛鍊,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具體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點時,靜坐於床上,屏住呼吸閉上眼睛,手心向外,十指交叉抱住膝蓋向內用力,膝部向外用力,五至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因風溼滯留經絡而引起的各種腫痛,肘臂痙攣、胸腹腫脹、手舞足蹈,喜笑難以控制等雜症。

4、呵字補心功

適應病症:治心悸、心絞痛、失眠、健忘、盜汗、口舌糜爛、舌強語塞等心經疾患。

具體方法:呵,讀(Ke)。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面下壓。全身放鬆,自然站立,去除心中雜念,緩慢深長地吸氣,然後呼氣念呵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掌心向裡由小腹前抬起,經體前到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託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面,經面前、胸腹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再行第二次吐字。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5、太陽觀想功

適應病症:頭痛、偏頭痛、頭暈、頭昏等症。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意念觀想兩太陽穴,可促使大腦氣血迴圈調整大腦的生理機制。

6、站樁排溼功

適應病症: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關節炎。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兩臂側平上舉至體側90度,手心向前,手指展開自然伸直,意念想十個手指。每次站20分周.每天早晚各站1次.

7、夏季鍛鍊辦法多

天氣熱起來,正好對孩子進行“三浴”鍛鍊。也就是每天多通風,讓孩子開窗睡覺,進行空氣浴。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日光浴,夏季在每天早9:00左右為宜。日光中的紅外線照到面板上,對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紫外線照到面板上,可使全身功能活躍且迴圈加速,並能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防止貧血,此外尚有殺菌消毒作用。1歲以上的小兒可直接在Sunny下進行。小嬰兒可以在樹陰下進行。還有就是水浴,天氣熱了,孩子們正好可以在水裡多玩兒一會兒,注意水溫在35℃左右,一邊洗澡,一邊遊戲,洗澡要天天進行,不只為了乾淨,還為了增強體質。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淋浴,這是一種刺激性較強的鍛鍊,注意噴頭不宜高於孩子頭頂40釐米。

三、立夏飲食養生

(一)飲食低脂宜清淡

“立夏”後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代孫思邈也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人們除用開水外,也常飲些飲料來清暑消渴,清心醒腦,生津除煩。當然,大多數人喜歡冷飲,圖個爽快,但是,選用飲料,也應因人,同時因地合理享用。目前市場上的飲料主要有糖類、糖鹽類、中草藥類三種,在高溫環境的勞動者宜飲用糖鹽類飲料,氣虛津少的人喝中草藥類飲料為宜。而對於嬰幼兒,中老年體弱者,切不可貪吃冷飲,以免驟冷驟熱,使機體平衡失調。

夏日炎熱,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相對減弱,為此,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

中醫認為“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些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祕等病症。“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孫思邈在《攝養論》中說:“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強肝,調衛氣;五月,髒髒氣休,心正旺,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臥起懼早;六月,肝氣微,脾臟獨王。宜減苦減鹹,節約肥濃,補肝助腎,益筋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二)立夏“嘗新”有道理

在中國,很多地方有立夏“嘗新”的風俗,就是在這一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小孩子,在立夏這一天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一個夏季打下一個健康的基礎。這一天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一點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

生活習慣要良好在進入盛夏以前應做好生活上的準備工作:一是給孩子把過長的頭髮剪掉;二是少給孩子用尿不溼,到了盛夏就可以做到不用;三是培養孩子自己睡的習慣,而不是大人抱著、摟著;四是為孩子選購一款質地好、又透氣的涼蓆和枕蓆;五是要讓孩子養成飲白開水的習慣。水果、蔬菜一定要跟上,可以適當減少牛肉、花生、豆腐的攝入量,而相應增加優酪乳、紫菜和魚類的攝入量;六是有好的衛生習慣,孩子的衣服天天換洗,用品、玩具經常消毒,環境打掃乾淨,避免生蚊蠅。

(三)立夏時節養生選單

夏季飲食,要注意衛生,不可過食或濫食,否則,會傷害胃腸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發生腹瀉等病症。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多吃魚、海蔘、芝麻、豆類、小米、玉米、紅薯、核桃、山楂、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少吃動物內臟、雞蛋黃、肥肉、魚子、蝦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泥鰍也是適宜夏季食用的食品。泥鰍的肉質細嫩,味美富於營養,據測定,其含蛋白質高於一般魚,肉類,含氨基酸更高,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A和維生素C,也含高鈣等微量元素,被譽為“水中人蔘”。夏季多食泥鰍有助於小孩生長髮育,老人多食泥鰍,可抵抗血管衰老,對高血壓等心血管病有抑制緩解作用。中醫認為,泥鰍具有補中氣,祛溼邪,泥鰍滑液還有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夏季裡,蔬菜市場琳琅滿目,其中以黃瓜與番茄最具有保健作用。番茄甜酸適中,烹調涼拌都鮮美可口且營養豐富,其中含維生素c最多,而且不容易被烹調破壞,據計算,成人每天吃300克左右的番茄,基本可以滿足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番茄也是一種良藥,其中的維生素C對控制和提高機體抗癌能力有明顯作用,中醫認為,番茄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黃瓜纖維素豐富,食之能促進腸蠕動,通利大便和排洩腸內毒素等,另外,吃黃瓜還可以降低血脂,並且鮮黃瓜中的丙醇二酸還具有減肥的作用。

(四)食療

1.鴨肉冬瓜湯:冬瓜500克,鴨肉500克,豬瘦肉100克,芡實、苡仁各50克,荷葉1片,陳皮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鴨肉、豬瘦肉洗淨切塊,冬瓜連皮洗淨切塊,荷葉洗淨剪成小塊。上四味與芡實、苡仁、陳皮一起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鴨肉熟爛,調入精鹽、味精即成。當菜佐餐,食肉飲湯。有滋陰養肝,健脾利溼的功效。

2.生脈飲:太子參15g,麥冬10g,五味子5g,煎水當茶飲,老少皆宜,可益氣養陰,是出汗較多的夏季最佳飲品。另外,還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

3.益氣養心粥: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蓮子(蓮心)30克,粳米200克。將太子參、山藥、蓮子、粳米洗淨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同煮至米爛粥成,溫熱服食,有健脾益氣,養陰清心的功效。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腳氣長什麼樣?為什麼它會反覆?腳氣正確的治療和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