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壓病因當中,有90%以上是無法查明病因的,我們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還有不到10%的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它們被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在繼發性高血壓當中,有一類是由腎血管狹窄乃至閉塞所引起的腎性高血壓,臨床表現為“三高一低” 高血壓、低血鉀、高腎素、高醛固酮。
與原發性高血壓有以下區別:①年齡多在35歲以下和55歲以上,而以年輕人發病較多見;
②病史短,病情發展快;
④腹部或腰部疼痛或損傷後血壓急劇升高(提示腎動脈栓塞或腎動脈夾層動脈瘤);
⑤多無高血壓家族史;
⑥一般抗高血壓藥物效果不滿意。
腎動脈狹窄長期存在,可能導致腎臟缺血進而引起腎臟萎縮、腎衰竭。此類高血壓在聯合使用四五種降壓藥物的情況下也難以控制;而且降壓藥也不能解決腎動脈狹窄這一源頭問題。在雙側腎動脈均發生狹窄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ACEI)或者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ARb)的使用可能會使原本就缺血的腎臟“雪上加霜”,加重腎功能的惡化。
導致腎性高血壓的常見病因有:一、有效血容量減少,致腎小球旁細胞處壓力降低,興奮腎素分泌。
體液耗損:鈉攝入過少(進食少或低鹽飲食)。腎臟丟失鈉:應用利尿劑;失鈉性腎臟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腎盂腎炎。腎小球旁細胞增生症,即巴特綜合徵;胃腸道丟失鈉;失血。
伴浮腫的疾病:肝硬變腹水期、腎病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特發性浮腫。
二、腎血管灌注壓降低,腎動脈缺血,興奮腎素分泌。
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
惡性高血壓。
慢性腎臟疾病伴高血壓。
三、腎素分泌瘤
腎小球旁細胞瘤或血管周細胞瘤。
腎胚胎細胞瘤。
四、血管緊張素增多
雌激素治療(包括口服避孕藥)。
妊娠。
針對腎性高血壓治療辦法針對腎動脈狹窄所致腎血管性高血壓及缺血性腎臟病,目前存在如下3種治療:
血管成形術
常做經皮經腔腎血管成形術(PTRA,用球囊擴張腎動脈),此治療尤適用於纖維肌性發育不全患者。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及大動脈炎患者在擴張術後易發生再狹窄使治療失敗,故這些患者擴張術後應放置血管支架。
外科手術
包括動脈內膜切除術、旁路搭橋術及自身腎移植術使病腎重新獲得血供。
內科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不能阻止腎動脈狹窄進展,但能幫助控制高血壓,改善症狀。單側腎動脈狹窄呈高腎素者,現常首選ACEI或ARB。
對於很多腎血管性高血壓患者,降壓藥能夠有效控制血壓。前瞻性隨機治療試驗表明,如果血壓控制良好且腎功能保持穩定,行腎血管重建幾乎不會有額外獲益。所以腎動脈狹窄患者手術的治療的病人,需要我們更精細的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