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黃帝內經》中記載,黃帝曾向歧伯請教: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精氣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保養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從黃帝內經的描述來看,比夏朝還早的上古時期,人們都是百歲,這和古代人壽命短的觀點不一樣啊,他們認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40歲,有的甚至認為是30歲。持壽命短觀點的人肯定會說,兩個人的對話可能是人杜撰的,要有證據才行,好,那就從歷史資料找一下證據。

古代禮儀制度百科全書《禮記》記載,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禮記》是延續周禮的文化制度,規定四十歲的年齡是強,正是做官的年齡做事業的年齡,如果按照古代人壽命是40歲的觀點來推論,事業還沒開始人就離世了,豈不太荒唐了?五十歲開始參與管理國家政事,這個和當今中國的標準差不多,也是50歲左右進入核心高層,因為這個年紀,人生閱歷和智慧已經足夠支援參與政事。

真到老的年紀是70歲,只是“老”,也沒有說這時候是壽命到了的年紀。所以,制定的這些標準絕對不是瞎寫的,是前人根據實際情況總結的比較福斯化的標準。因此推斷,周朝前後,多數人的壽命應該在70歲左右。

《禮記》還記載: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會,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宴會,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舉行的宴會;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歲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歲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女人常吃這些黑色食物,補出好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