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屬木,賴血以養,其性直而喜條達,若為鬱怒所傷,失其疏達之用,則結為肝鬱。肝得病,脾胃虛,則肝木乘之,《沈氏尊生》胃病源流篇雲: “胃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壯者邪不能幹,虛者著而為病······,以木性暴,而正克也”,因此,在臨證上常見木(肝、膽)土(脾、胃)並病,一般稱為肝胃鬱滯。

肝胃鬱滯多由肝木盛而脾土虛受尅所致,治宜疏肝、健脾、和胃,解肝煎是治療本證的處方之一,用之臨床,頗有效驗,介紹如下:

脾肝煎為《景嶽全書》方,凡遇肝胃鬱滯所引致的胸脅脹痛、頭暈目眩、嘔吐吞酸、煩躁口乾、呃逆脹滿、臍腹脹痛、周身串痛、月經失調諸症,皆可以此方辨證加減治之。

本方系由金匱半夏厚朴湯、局方平胃散及二陳湯等綜合加減而成,其方藥組成: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克,蘇葉、芍藥各3克,砂仁2.1克,生薑3片;

方中陳皮、半夏、厚朴、蘇葉、砂仁、生薑諸藥,性味辛溫,能散溼滯,宣通陰陽。其中半夏、陳皮和胃氣而燥溼消痰; 厚朴理中氣、散寒邪; 蘇葉開胃益脾,入氣分兼入血分; 砂仁和中通滯; 生薑宣通肺氣,解鬱調中,再以芍藥之酸寒,入肝脾血分,補脾陰而斂逆氣; 茯苓之甘淡益脾,通心交腎; 凡脾虛不能健運,陰陽不得升降,脾有溼滯而生痰涎,以及肝氣鬱結而成伏火,氣粘痰聚乃成疾者,均可應用。

辨證加減:

解肝煎是餘多年來用治肝胃鬱滯證的通方,但在具體運用時,常須根據臨床辨證,靈活加減。

1、關於肝病證治: 由於木旺而侮土,當先調其肝,見有肝鬱證者,治宜舒肝,可酌加柴胡、香附、鬱金、枳殼、青皮、元胡、木香、烏藥等。肝鬱久而化熱,又有虛、實之分,實火宜清,加黃芩、膽草、黃連、茵陳、夏枯草等; 鬱火宜舒解、涼血、清熱,丹皮、梔子、鬱金、柴胡等均可加用; 虛火宜滋陰、清熱,加生地、麥冬、知母之屬。肝熱傷陰,熱盛風動者,當清熱、涼血、熄風,可加羚羊角、丹皮、鉤藤等。

2、關於脾病證治:脾病及肝,土壅木鬱,當從理脾入手。脾虛溼勝者,宜健脾利溼,加茯苓、蒼朮、山藥、白朮、黨參等;脾實溼蘊者,當加藿香、苡仁、山楂、檳榔等以清導化溼; 具脾寒證者,宜加良姜、黨參、陳皮等以溫中調氣;見脾熱蒸溼證者,加清熱化溼藥,如滑石、扁豆、石膏等。芍藥斂陰而性寒,對於脾虛寒溼等證,概皆禁用。

3、關於胃病證治: 胃司受納,主腐熟水谷,喜溫而惡寒,治宜和胃,並根據虛、實、寒、熱而靈活加減,如胃虛宜補,加黨參、白朮之屬,胃實宜消,加大黃、山楂之類;胃寒宜溫,加乾薑、肉蔻等; 胃熱宜清,石膏、黃芩之屬,均可加用。

此外,細緻觀察肝胃鬱滯證的脈象及舌苔的特徵,對於本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本證脈象多見左脈沉牢,右脈弦滑,前者為肝氣鬱結,後者為脾虛有溼,舌質淡紫,舌苔白膩,前者為肝鬱,後者為脾胃宿滯,穢濁鬱伏之象。

臨床運用:

解肝煎加味,可以通治臨床各科具有肝胃鬱滯證的許多疾病,擇要介紹如下:

1、婦科:如月經失調,經行腹痛,方加當歸、川芎,香附、烏藥以舒氣、行血、止痛;經閉不通,渾身串痛,腹部脹疼,方加元胡、香附、桃仁、紅花、烏藥,白芍易赤芍,行氣破血則痛止血行;赤白帶下,方加山藥、芡實、車前子以健脾化溼;妊娠惡阻腹痛,方加黃芩、白朮、腹皮、當歸,以和氣、安胎;繞臍寒疝墜痛,方加吳萸、川楝子、木香,以導氣散寒。

2、內科:如中暑溼熱及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見嘔吐、洩瀉、腹痛、頭痛,方去芍藥,加藿香、白芷、腹皮、桔梗、白朮,以祛暑化溼;脾虛者加扁豆、臺參、炙草,以和中健脾,木瓜、扁豆、臺參、炙草,以和中健脾除溼;大便燥結加酒軍、明粉,去腸中垢膩,導滯下行; 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化氣利水通淋;赤白痢者去砂仁,加焦楂,檳榔、木香,導滯行氣;中暑痢、噁心、嘔吐,方加姜連、鹽吳萸,以抑肝火,瀉熱止嘔;兩脅作痛加白芥子、柴胡、鬱金以行氣、止痛、祛痰溼;胸滿氣痛加枳殼、藿香、香附,理氣、開鬱、消痞滿。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調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