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頭痛(空痛)是在六經理論中出現的頭痛,少陰頭痛可以理解為腎經出現頭痛,表現為整個頭部出現疼痛,沒有特殊的部位。在臨床上更多表現為頭重如裹、頭重、昏沉,可以出現空痛等疼痛,伴有眩暈、心煩、失眠、耳鳴以及健忘、精神疲憊、小便發紅、少氣懶言、面板乾燥等症狀。。甚至會伴有男性陽痿、遺精,女性出現閉經、帶下、月經異常,都屬於少陰頭痛的相關症狀。
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頭痛。腎陰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腎陽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痛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無論陽虛還是陰虛,都可以通過鍼灸太溪、三陰交、陽池得到改善(一針即可)。
有的朋友可能會感到奇怪,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原穴,與足少陰腎經原穴太溪既不為表裡,又不同名相求,怎麼都能治療少陰頭痛?
《醫學入門·臟腑條分》通過轉引《五臟穿鑿論》的內容,首先記載了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此合一之妙也 "。周樹冬在《金針梅花詩鈔》中採用了清·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臟腑通治》中 經絡別通的說法,詩曰:"心膽相通肝大腸,脾通小腸肺膀胱,腎與三焦相連屬,五臟五腑互推詳"。 董氏奇穴名家楊維傑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指關閉),少陽為樞(指中心、關鍵);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於樞氣,少陰偏於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係。
還有一些醫書經典上 從其他角度支援臟腑別通:如《難經·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指出了腎與三焦具有相通的關係。
【太溪】【歸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輸。別名呂細(《針經指南·通玄指要賦》),內崑崙(《千金翼方》),大溪(《備急千金要方》)。屬足少陰腎經。太溪是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太意即甚大,溪即溝溪,此穴在內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故名太溪。
【定位】: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太溪穴有清熱安神、滋陰益腎、通利三焦、壯陽強腰的作用。
【刺灸】:一般直刺0.5~0.8寸,區域性有酸脹感[,有觸電感向足底放散。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主治】: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頭痛目眩,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遺精,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眩暈,咳血,多夢,洩瀉,齒痛齦腫,視力減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現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腎炎,遺尿,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勞損,心內膜炎,膈肌痙攣等。
【三陰交】【歸經】:別名承命(《備急千金要方》),太陰(《備急千金要方》),大陰(《經穴匯解》)。三陰指足三陰,交即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經之交會穴,故名三陰交。
【定位】: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作用】:三陰交有健脾益氣、理血利溼、調補肝腎、活血祛風的作用、
【主治】:主治腸鳴,洩瀉,腹脹,腹痛,胸腹脹滿,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血崩,死胎,惡露不止,陰挺,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痛經,難產,產後血暈,不孕,帶下,惡露不盡,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症,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陽痿,早洩,陰莖痛,遺精,白濁,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痺痛,腳氣,失眠,溼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足痿,癮疹,神經衰弱,黃疸,痃癖,癥瘕,血暈,七疝,癲癇,痴呆,不眠,瘡瘍,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腎炎,腎盂腎炎,尿瀦留,尿失禁,性功能減退,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癃閉,淋證,便祕,癲狂,癇證,精神分裂症,髒躁,下肢痿痺,眩暈,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等。
【刺灸】:三陰交系回陽九針穴之一。
一般直刺1~1.5寸,區域性有酸脹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注意:《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孕婦禁針” 。
艾炷灸或溫鍼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強身保健,採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餘壯亦可,溫灸至面板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陽池】【歸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別名別陽(《鍼灸甲乙經》)。陽為陰之對,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經氣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陽池。【定位】:陽池穴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作用】:
陽池穴為三焦經的原穴,有舒筋通絡、清熱利節、宣肺解表、開竅聰目、益陰增液的作用,能祛除三焦熱邪,振奮三焦元氣,治療三焦熱盛,循經上擾所致的頭面五官病及熱邪傷陰之消渴等。【主治】:陽池穴主要用於頭項及區域性疾患等:如頭痛,項強,耳聾,口乾,喉痺,臂肘疼痛不能舉,腕痛無力,臂肘疼痛,瘧疾,消渴,目赤腫痛,腕痛,目紅腫,腕痛無力或紅腫不可屈伸,手腕折傷,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頸痛,煩悶,熱病無汗,瘧病寒熱,現代又多用陽池穴治療感冒,扁桃體炎,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目紅腫痛,手腕部損傷,頸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風溼病,糖尿病等。【刺灸】:直刺0.3~0.5寸,深刺可透大陵,區域性有酸脹感,可擴散至中指;或向左、右平刺,針感可擴散至整個腕關節,可治腕關節疾病。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不宜瘢痕灸。
用中指指腹按摩陽池穴,可改善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褥期出現的手腳冰涼狀況。
【小貼士】害怕鍼灸的朋友兩儀養成搓手腕搓腳踝的習慣,平時多轉動手脖子腳脖子,異曲同工之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