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成人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達8.4%~ 13.3%,痛風的發病率亦隨之逐年遞增,有研究預計,在21世紀痛風性關節炎將成為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病。

痛風性關節炎(Gout)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使血尿酸濃度超過正常範圍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高尿酸血癥為其生化基礎,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及反覆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易累及腎臟,引起間質性腎炎,後期常出現痛風石沉積、尿酸性尿路結石、關節功能障礙甚至畸形等。

目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尚無根治的辦法,西醫多以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緩解臨床症狀,這些藥物起效雖快,但對人體肝腎功能及消化道損害明顯。而越來越多的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中醫藥對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痺證”“熱痺”“白虎歷節病”“走遊風”等範疇。早在《黃帝內經·靈樞》中即有“足陽明之下,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而)枯悴,善痿厥足痺”的記載。關於痺證的病因病機,《素問·痺論》提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認為本病多由人體正氣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內外合邪,閉阻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記載“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風溼”“風血相搏”所致。元·朱丹溪創立“痛風”病名,《格致餘論·痛風論》記載“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己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溼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寒溼鬱痺陰分,久則化熱攻痛”,認為痛風產生或因血虛,或因血熱,釀生溼熱痰濁之邪,鬱痺經絡而成。清·陳歧《醫學傳燈》雲“痛風者,遍身疼痛,晝減夜甚,痛徹筋骨,皆由肝經血少火盛,熱極生風,非是外來風邪”,認為痛風乃肝經溼熱所熱。而現代醫家多數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系因先天稟賦不足,脾腎虧虛,加之飲食勞倦、過食辛辣腥膩、膏粱厚味、外感邪氣、情志不調、環境等因素誘發。

基於系統綜述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機研究顯示,痛風急性期病機主要涉及溼熱內蘊、熱毒熾盛、瘀血內停、痰濁內阻、風邪入侵、寒邪入侵、脾氣虧虛、肝腎虧虛、經絡不通、少陽鬱熱共十種證候病機。按照證候病機頻次由多到少排列,分別是溼熱內蘊、瘀血內停、經絡不通、熱毒熾盛、風邪入侵、脾氣虧虛、肝腎虧虛、痰濁內阻、寒邪入侵、少陽鬱熱。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足趾關節面板紅腫、灼熱、疼痛,行走困難,晝輕夜重,尿赤,煩渴汗出,甚則全身發熱;舌絳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相關中醫藥研究大多以中藥內服、外敷、薰洗為治療方法,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以治療本病的常規西藥作為對照組,對單味中藥、經方、驗方、自擬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進行療效觀察與安全性分析。

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方面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優勢,體現在:①中醫中藥注重辨證論治,強調因人制宜,整體觀念較為突出。②中藥湯劑在配伍上講究君臣佐使的配合,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抵消或降低一部分藥物的毒副作用。③口服中藥湯劑的藥物組成靈活多變,其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務於臨床。④中藥內服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於單純口服西藥,並且中藥口服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有效率優於單純西藥治療。

說明:本文摘自2018年4月《智慧健康》李莉所著論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進展》。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脾胃虛寒,吃完飯會肚子脹,但是這2點原因也會讓肚子發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