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特別重視人的內因作用,即非常重視精神情志的調節和人體元氣的保養,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等等。清代養生家丁國鈞提出的“養生有五難”之說,就很值得現代人注重。
丁國鈞在《荷香館瑣言》中雲:“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去,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這是強調淡薄名利、調節情緒、生活有序、飲食有節、房事有度。當然,要在現實生活中去真正排除“五難”的干擾實非易事。
“養生不如養性”。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心情不佳、鬱悶壓抑、悲傷過度、嫉妒心強所致。相反,樂觀開朗、豁達大度、心境淡泊、品性善良卻是健康長壽的根本。就如練武之人,好勇鬥狠者、為強不仁者,與人交手時必狠毒出招者,是達不到武林“點到為止”的境界的。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莫如養我心,靜我神,靜養心神常安定。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夫子曾提出養性的“六然”說,即:自處超然,處世蕩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就“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而言,我國有無數的武術家在國難當頭和敵人的威逼利誘下表現出了寵辱不驚、曠達人生的境界。可以說,“六然”者,養生養性之寶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