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天氣越來越熱了,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覺:

一天比一天乏累,總有睡不完的覺。腳也像灌了鉛似的,走幾步就累得不行,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臉上還容易冒油、長痘,渾身有溼漉漉、黏糊糊的感覺,整個人不清爽。

為啥會這樣呢?

很可能是體內溼氣在作祟!

身體有這5個表現,說明你溼氣重

從中醫角度來講,體內有「溼」,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作為運化水谷的重要臟腑,很脆弱,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壞習慣所損傷,導致水溼運化失常,溼氣內生。比如,吃太多甘甜肥膩的食物和生冷瓜果,以及菸酒不離手等等。

溼氣重的人,往往會有以下這些表現:

①舌頭:舌頭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②大便: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馬桶,難衝乾淨。

④精神狀態:頭腦昏沉,身體困重,彷彿被厚衣包裹一般,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⑤面板狀態:溼氣重的人,身上很容易出現瘙癢或皮疹,特別是在下半身陰囊、小腿、腳等部位。

大家可以自行對照看看,如果有以上症狀,那麼說明你該祛溼了。

簡單4招,幫你去除體內溼氣,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避環境的“溼”

減輕溼氣,首先要“避外溼”。

遇到春雨淋漓不盡的潮溼天氣,應關好門窗、少出門,避免去溼氣濃重的地方遊玩,如樹林、湖泊、水塘等。

遇到下雨淋漓不盡的潮溼天氣,應關好門窗、少出門,避免去溼氣濃重的地方遊玩,如樹林、湖泊、水塘等。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若發現室內相對溼度高於70%,及時開啟除溼機或空調除溼。

第2招:勤運動,增加水分代謝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室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溼度的能力變差。

適當多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試試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迴圈,增強水分代謝。

第3招:食療祛溼

食療是很便捷的祛溼法——薏仁、赤小豆有消水腫、益脾胃之效;玉米、白扁豆健脾除溼;土茯苓除溼解毒、通利關節。

體內溼氣嚴重的時候,不妨適當多食用這些食材。

日常做菜時,還不妨多加一些蔥、姜、蒜、茴香、香菜提味。這些食材性辛溫、芳香化溼,有助於加強脾胃運。

下面推薦大家4款食療方,照著吃,體內溼氣一掃光。

①茯苓雙豆祛溼湯

材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薑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做法:

將茯苓、陳皮洗淨,生薑切片備用;

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淨,浸泡數小時;

瘦肉洗淨,切大塊備用;

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功效:

本祛溼湯選用茯苓和赤小豆配合,可加強祛溼利尿消腫的功效;加上炒扁豆,可增強健脾祛溼的作用;再輔以少量陳皮運氣化痰燥溼,四者可共奏春夏季祛溼之神功。

PS:別把赤小豆和紅豆弄混了,紅豆基本上沒有祛溼功效,就是一種普通食品;而赤小豆則藥食同源,具有利水滲溼的功效。

②白朮茯苓山藥湯

做法:取白朮10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大棗2枚、豬排骨100克煲湯服用。

功效:益氣健脾,燥溼利水,適合祛脾胃虛導致的“溼”。

做法:取芡實30克、薏米30克(浸泡2小時),小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食用。

功效:利溼止帶,對寒溼所致的帶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痠軟、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伴飲食不香、手足不溫者頗有良效。

注意:

本品“寒下滑利”,孕婦少用,尿頻便祕者少用,也不適合陰虛羸瘦者,以防耗傷陰液,助長虛火。薏米中澱粉、油脂含量高,容易走油,建議放冰箱密封儲存。薏米健脾作用弱,針對脾胃功能差所引起的溼效果不大。

④白朮陳皮粥

做法:取炒白朮10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服用。

功效:補氣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人群。

第4招:揉拍三個“窩”

除了食療的方法,平時還可以多試試按揉、拍打以下部位,祛溼又通經。

①腋 窩

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揉、拍打,可以疏導心經鬱火,祛溼又通經。

②肘 窩

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的“排汙口”,經常按揉,能幫助排出體內溼氣。

膝蓋後面同樣有一個窩,叫“膕窩”,是肝經、腎經、膀胱經通行之處。

膕窩中心的委中穴,也是一個重要的“排汙口”。刺激這個穴位,能夠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還可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收藏圖片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提醒糖友:“腳部”出現4種表現,小心併發症,控血糖,做好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