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古代哲學一直強調“天人相應”,這既是養生保健的要旨,也是治病救人的思路源泉。這也就是“道法自然”的其中一部分含義體現。

一、“天人相應”,理解自然

大概是說有一條河流,由於泥沙沉積,河床越來越高,以至於在非汛期的時候出現斷流了。

這種情況下都會想出哪些處理方案呢?1、選擇從其它河流引流過來,保證非汛期時候不斷流;2、花大力氣清除沉積的泥沙,改造河床,保持河道暢通;3、在上游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前兩個方案都比較好理解,但第三個方案就值得推敲一二了。提出第三個方案的思路是怎樣的呢?首先分析,導致河床變高是因為泥沙不斷沉積,而泥沙沉積是因為上游水土流失,而上游水土流失的根源不正是植被的破壞,固守不住嗎?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第一個方案,從其它河流引流,短期內這一條河流的水量似乎是有所保障了,但同屬非汛期,其它河流的水量要分流給它,還能保證自身的水量嗎?能保障其它河流不因此造成損害嗎?再者,如果進入汛期,這樣的改造會不會對某些河段地域造成更大的破壞?所以,第一個方案必然是短暫的、臨時使用的,不能作為長久計。

分析第二個方案,清除沉積的泥沙,需要耗費多大的力氣?能耗得起重複的清理工程嗎?而且清理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為過度清理造成河道穩定性呃破壞?如果汛期的時候,被改造的河道能夠適應得當嗎?所以,這一個方案可以多次運用,但也不是根本之計。

現在看來,只有第三個方案最符合自然規律,也最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中心要旨。

二、“天人相應”,思考中醫

記憶當中,舉這個例子的作者是引導大家思考治療“糖尿病”。

陰虛火旺的,用滋陰清熱法。

溼瘀困中陽的,用健脾祛溼法。

而除了上述兩種方法之外,作者建議應當注重疏肝行氣,使周身氣機順暢,符合醫聖張仲景把厥陰病的主證與“消渴病”相掛鉤的論述。

把“疏導河流”這個思路對應在人的五臟上:腎為水,脾為土,肝為木。水源不夠,滋陰養腎;泥沙瘀積,健脾祛溼;氣機不暢,疏肝行氣。

這不正是“道法自然”的體現嗎?人和自然竟是如此同頻、和諧、統一!

三、延伸理解,植根自然去拓展中醫臨證思路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我拓展延伸一下,以供大家參考。

把這個論述套在經絡上面,例如說由於某一條經絡瘀滯不通,導致某一肢體出現麻木(血不榮則發而為麻木不仁),這時候該有哪些處理方案呢?

1、引經灌流,例如補腎經,例如選用其它補氣補血的特定穴,例如表裡經,例如原穴絡穴。2、疏通經絡,區域性強行疏通,強刺激,刺絡放血,火針等等,也可以活用膈俞、血海等特定穴。3、自然還有第三種方案,就是疏暢全身氣機,上游經絡的疏導調撥,任督衝脈等奇經八脈的貫通,甚至還包括情緒的引導。

這裡非常體現“肝”、“氣機”的重要功效了。調肝,既能活血養血,還能疏暢氣機,簡直不要太重要了!

再延伸一下,“風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始”,真的只是侷限於理解為“風邪具有容易走竄的特性”或“風邪容易夾雜攜帶在其它病邪裡面,合而為害”這一層意思嗎?看完我上面寫的文字,你會不會對這些話又有一點不一樣的理解呢?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養生須知:生活中的錯誤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