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福斯的健康保健意識也隨之提高,大家對身體健康和防病治病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絕大多數人通過體能鍛鍊、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節律來獲得健康的體魄。但是,有一部分老年人,特別是在健康查體中發現某些異常血液指標,或者已經出現某些身體血管性疾病的人群中,認為每年定期通過靜脈輸液“打吊針”的方式可以“通血管,清除體內的垃圾”以使得健康狀態得以保障,認為這樣做可以預防疾病,特別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健康觀念”是毫無道理的,有時甚至是對身體有害無益。
1.血液的組成
“沖沖血管,清除一下體內垃圾”這一認知源於對心臟血管病或腦血管病的了解缺欠與恐懼,是將血栓性血管病變形成簡單的混同於一般流體力學所產生淤滯物理現象的錯誤解讀。人體的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狀態並非是完全遵循著物理流體力學的原理。
血液是由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這兩大類組成。
▷ 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 無形成分:血漿,其組成為水、白蛋白、球蛋白、酯類、有機鹽和無機鹽等。
2.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形成比較複雜,需要血液的有形成分與無形成分,以及血管壁的完整性,血管壁測壓(血壓)、心臟功能的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參加。這些因素的變化均可導致血栓的形成。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是形成血栓的基礎物質,包括紅細胞與血小板。而無形成分中的凝血酶(一種蛋白質)以及一些無機鹽也是血栓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血栓形成一開始既有有型成分的參與,也有無形成分的參加,兩者缺一不可。
血栓形成的起始階段多見於血管壁內皮細胞的損傷,致使血管壁內膜下的纖維層暴露出來,凝血因子在此被啟用,致使血小板會在此處迅速地聚集,形成小的血栓。因此時沒有紅細胞的參與,血栓成分為血小板,故稱之為白血栓。
此時的血栓比較細小,附著在破損的血管內皮表面,極容易被變化的血流沖掉。但是,此時血液無形成分中的其他的凝血因子也被啟用,使得紅細胞參與到形成血栓的過程當中,從而使血栓的體積迅速增大。
假如此時的血管內壓力較低(即血壓偏低),使得血管內血流速度緩慢,即會迅速的形成血栓,導致此處的血管完全被血栓閉塞,隨之產生相應供血器官的供血障礙,最終導致相應的症狀與損害。
3.血栓的危害
我們經常關注發生在動脈血管中的血栓形成,如血栓形成發生在心臟的一支冠狀動脈,即會導致此動脈供應範圍內的心臟肌肉發生因沒有血液供應而產生的功能喪失,心肌無法跳動而導致心臟功能衰竭,進而影響大腦供血,最終導致死亡事件的發生。
當血栓形成發生在一支大腦動脈時,此動脈所供應的大腦區域的腦神經功能便會即可喪失。由於血管供應範圍的不同,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也是不同。
✔ 發生在大腦內囊區域:會發生一側肢體的癱瘓或麻木,或語言障礙,或痴呆的症狀。
✔ 發生在小腦區域:會產生行走不穩,持物不穩,語言不清的症狀。
✔ 發生在腦幹區域:會出現飲水嗆咳,語言不清,視物成雙,行走不穩的症狀,甚至意識障礙。
✔ 如發生在大腦枕葉:會出現一側視野缺失,走路時經常撞人或者撞牆,撞樹等。
而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人體靜脈系統中出現的血栓形成,其造成的危害性往往更加嚴重。許多老年人,由於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同時伴有營養不良或者長時間臥床,肢體活動減少的情況,更加容易發生下肢靜脈內的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害在於新近發生的血栓極不穩定,容易脫落,一旦脫落即會發生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種非常凶險的疾病,容易導致患者的死亡。而陳舊性的下肢血栓形成則會使得患肢出現水腫,使肢體面板水腫、變黑、破潰、感染等。腦部靜脈也可以出現血栓形成,常見於中暑、高熱、妊娠,和產後的婦女,表現為高熱、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昏迷、意識障礙、四肢抽搐等症狀,嚴重者也可危及生命。
4.血栓的預防
預防血栓性疾病是減少心腦血管病發病的一個比較有利的措施。臨床上現在普遍應用的預防血栓形成的方法是每天服用抗血栓藥物,如阿司匹林、硫酸氫氯砒格雷、法華令、利伐沙班、法比加群等等。這些藥物從不同的治療作用點抑制血栓的形成,從而起到預防血栓性疾病的良好作用。
靜脈輸液的方法不可能起到一種持續性的,連貫性的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也不可能通過短時間增加血液容量的方法致使血液的濃度降低以減少血栓形成的發生。同理,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清除所謂”血液中的垃圾“成分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預防血栓性疾病的方法除了應用抗凝藥物以外,積極治療與控制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如糖尿病、睡眠障礙、打鼾,精神焦慮、維持有效的血壓水平,抑制體內慢性炎症等。
另外,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的健身運動、合理的營養膳食,愉悅的精神狀態也是預防血栓性疾病必不可少的、需要高度關注的方面。
最後要說的話:
總之,每年定期“打吊針,清除體內垃圾”的說法無任何科學依據。與此同時,靜脈輸液會出現極多的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並有可能導致身體的嚴重損害。
故而,停止這種毫無科學道理的做法,科學健康地預防疾病的發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