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原】

銀翹散出自《溫病條辨》,乃吳塘論治溫病所創第一方,處方為連翹30克 銀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葉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上杵為散,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加入蘆根適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吳按∶六氣播於四時,常理也。診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為溫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錯綜變化,不可列舉,全在測證的確。本論凡例內雲∶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後世學人,察證之時,若真知確見其為傷寒,無論何時,自當仍宗仲景;若真知六氣中為何氣,非傷寒者,則於本論中求之。

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燻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洩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具芳香闢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即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闢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於本方後有“衄者,去荊芥、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至於用法中“香氣大出,即取服,匆過煮。”此說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溫病條辨》謂: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裡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清·張秉成曰銀翹散,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吾認為,銀翹散實乃肺金燥結內斂生熱之方,溫病乃木火外洩,肺金虛散之病。銀翹散乃《溫病條辨》中之地位猶如桂枝湯之於《傷寒論》。“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咳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 “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餘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餘症悉減者,減其制。”  

 吾總結銀翹散用方之要點, 此方乃治風熱表證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發熱,微惡風寒,咽痛,或咳嗽,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辨治之要點。

加減用藥: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山豆根玄參者,以清熱解毒;若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以清熱涼血;若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氣;若胸膈悶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氣化溼解鬱;若麻疹初起者,加生地赤芍,以涼血解毒;若麻疹透發不暢者,加浮萍蟬蛻,以清熱透疹;若瘡瘍者,加蒲公英大青葉紫花地丁,以解毒消癰等。風寒表證者禁用。腹痛因寒者忌之,脈遲者亦忌之。服用此方得利下則停服,以免損傷脾胃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