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2021年2月27日17點許,著名香港演員吳孟達因肝癌去世。

我很喜歡看他和周星馳演的喜劇電影,很解壓。自從得知吳孟達患肝癌的訊息後,我一直在收集與肝癌疾病相關的知識,希望透過我的分享能增加大家對肝癌的瞭解。

肝癌的流行病學以及疾病負擔

85%~95%的肝癌發生在肝硬化的基礎上。2018年一項權威資料顯示,我們國家人群肝癌發病率、死亡率均居全球第9位;而每年肝癌總髮病率和死亡例數約佔全球的一半,且農村人口發病率高於城市。

隨著我國生活環境的改善、乙型肝炎疫苗預防免疫接種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抗病毒治療等,我國肝癌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是與此同時,肝癌發病年齡逐年增大,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由 2000 年的 59歲延遲到 2014 年的62歲,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由60歲延遲到66歲。

在全球範圍內,肝癌致死率位居惡性腫瘤第2位,而人口老齡化是肝癌所致疾病負擔增加的重要原因。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科學確定肝癌高危人群、制定分層的監測方案,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提高肝癌總體生存率最關鍵的環節。

肝癌高危人群的分層篩查與監測路線

看上圖,不管是醫院人群還是社群人群,首先是篩查肝癌致病因素,那肝癌治病因素有哪些?肝癌致病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細胞癌的主要病因,酒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導致肝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飲食中黃麴黴毒素B1、馬兜鈴酸等致癌物暴露也是肝癌致病因素;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是肝癌發生的重要環節,慢性乙肝病毒相關肝硬化是我國肝細胞癌的首要病因。

肝癌低危人群、中危人群、高危人群、極高危人群是如何分層的?

肝硬化患者是全球各指南公認的肝細胞癌高危人群,但是肝硬化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因病因不同而不同。

肝癌高危人群的辨識與分層,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具體見下圖,涉及到一些專業詞彙,還有英文縮寫,可能大家會看不懂,大概瞭解下,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肝癌高危分層。

肝癌監測的常用方法腹部超聲 腹部超聲是肝癌篩查與監測最重要的工具;多排螺旋CT、MRI 診斷肝癌以及臨床分期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監測價格較高,難以在基層醫院應用;血清AFP、DCP、AFP-L3 血清AFP水平與腫瘤大小有關,但是AFP診斷肝細胞癌的價值不高,腹部超聲聯合血清AFP是肝癌監測的一線工具。肝癌監測多久進行一次?

肝癌低危人群:1年或以上1次常規監測;

肝癌中危人群:1年1次;

肝癌高危人群:6個月1次常規監測;

肝癌極高危人群:3個月1次常規監測,6~12個月增強CT或者MRI檢查1次。

有研究資料顯示,中晚期肝癌最主要原因是患者沒有接受肝癌篩查和監測,以及沒有接受肝癌危險因素的干預或沒有識別潛在的肝硬化。總的看來,患者的依從性不高,自主進行肝癌篩查與監測的患者不多,這是肝癌防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肝癌不同危險人群的辨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現在一些好的醫院,已經研發出自我監測APP(手機應用),可用於肝癌不同危險人群的監測工具。

參考文獻:

丁惠國,屠紅,曲春楓,曹廣文,莊輝,趙平,徐小元,楊永平,盧實春. 原發性肝癌的分層篩查與監測指南(2020版)[J]. 中華腫瘤防治雜誌,2021,28(2):1-17.

#吳孟達去世#

11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胃潰瘍的罪魁禍首有七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