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1999年就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那麼老年型國家的標準是什麼呢?國際上通用的判斷標準是,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或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或7%時,即進入老年型國家。 由於人們不會一夜之間就變老,那麼,某人是在哪一點上從“中年”進入到了“老年”?什麼年齡才算是老年?不同年齡的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都是一樣的嗎?是否可以把老年分為不同的階段呢?下邊介紹幾種不同的劃分老年人標準。
老齡化社會
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幾乎有一半的人可以活過85歲。壽命越來越長所導致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白髮人越來越多。人們也常常用“頭髮白了”來形容一個人的衰老,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進入老年後會出現鬚髮白化的現象,不僅頭髮會變白,而且鼻毛、眉毛也會出現白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年紀很大了白頭髮還很少,而有些人還很年輕,甚至是30來歲就出現了白頭髮(不包括“少白頭”這種特殊情況)。因此,僅僅根據白髮來判斷是否進入老年並不是很可靠。
白髮老人
對於多少歲才算老年,各國的標準並不一致,一般是以60歲或65歲作為進入老年期的標準。老年期的分界與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有關,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基本上是以65歲為標準。有些學者將老年人細分為“年輕老年人”(60—69歲)、“中老年人”(70—79歲)、“老老年人”(80—89歲)和“非常老的老年人”(90歲以上)。也有學者將人生根據年齡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年齡為兒童年齡,個體缺乏獨立性,是接受教育和社會化的階段;第二年齡為勞動年齡,個體已經獲得獨立並且參加了工作;第三年齡是自我實現年齡,個體相對健康、有自理能力,既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又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發揮自己的潛力,達到自我實現;第四年齡為依賴年齡,個體自理能力較差,需要依賴於他人。因此,根據年齡和生存狀況來看,第一年齡通常是未成年人,即在0—14歲之間;第二年齡通常是勞動年齡,為15—59歲或至64歲;第三年齡主要是老年活動年齡,通常是60或65歲以上,80歲以下;第四年齡則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主要是80歲以上那些老年人。
從個體機能的發展水平角度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生理年齡主要是根據個體的生理機能,即個體發育變化狀況而推算出來的年齡,由於個體的生理素質、健康狀況以及生活條件等的差異,有著相同日曆年齡的老人,其生理年齡可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別。比如,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歲數相同的兩個老人,一個頭發斑白、滿臉皺紋,另一個則容光煥發、看上去要比實際歲數小。
心理年齡與日曆年齡及生理年齡有一定的正相關,但是由於個體生活經歷、人格方面的差異,它們之間也並不是完全對應的。比如,有的老年人人生比較順利,退休後又生活幸福、家庭和睦,那麼,其心理年齡可能就小於日曆年齡和生理年齡;相反,如果經歷坎坷、退休後沒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其心理年齡就可能遠遠高於日曆年齡和生理年齡。
社會年齡是指社會期望個體在特定的日曆年齡中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從全職工作退休下來也就常常標誌著晚年生活的開始。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都會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變化過程。老化並不只是在晚年才開始出現,不過是年齡越大老化現象越明顯而已。事實上,人們在30歲以後,大多數身體系統的機能每年大概會下降0.8%—1%。在人的一生中,機能的喪失與獲得是同時存在的,喪失某些機能的同時也可能獲得其他一些機能。比如,老年人的機械記憶能力雖然有了較大程度的衰退,但是由於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驗和知識都較年輕時豐富,他們的智慧反而更高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會有句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瞭解了這些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老人的晚年生活。下面是幾點建議:第一條:調整心態,順應規律。第二條:發揮餘熱,重歸社會。第三條:善於學習,渴求新知。第四條:培養愛好,寄託精神。第五條:擴大社交,排解寂寞。第六條:生活自律,保健身體。第七條:藥物治療,心理干預。
上聯:青霜不老千年鶴;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