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當人們走過饑荒年代,進入技術化的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時,肥胖也隨之而來。過去幾十年裡,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肥胖人群的比例都處於持續增長狀態,在發展中國家情況尤為嚴重。如今,肥胖早已不是個體現象,而成為了一種“現代病”。

然而,在瘋狂製造肥胖的另一邊,又同時充斥著輿論環境下對“胖”的攻擊。當下,白瘦幼審美愈演愈烈。而在白、瘦、幼三個標準中,瘦是當之無愧的榜首,也就是所謂的“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

瘦不僅被認為是美的,還被認為代表了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生活狀態。人們認為減肥是勵志的,長胖則是墮落的。

於是,現代社會的人們一邊走向肥胖,一邊攻擊肥胖。在對肥胖缺少理解和對體態缺少包容的環境裡,進食障礙正如病毒一樣迅速擴散。

厭食和貪食的人們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顧名思義,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的一組綜合徵。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進食障礙被歸於“餵食及進食障礙”(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這一項精神障礙分類中。

具體來講,進食障礙包括:異食症,反芻障礙,迴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暴食障礙,其他特定的餵食或進食障礙,未特定的餵食或進食障礙。其中,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是最常見的兩種進食障礙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在成為患者之前,通常會以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減少食物攝取——減肥。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們往往會主動的、持續性的、攝取非常少的能量,而進食的動因則主要來自生存的需要和他人的壓力,而且,他們堅持認為自己依然過於肥胖,需要減掉更多的重量。

除了飲食上的控制,神經性厭食症患者還會用過量勞動、行程滿滿的時間表來保證卡路里的消耗,於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身體長期處在疲勞狀態。他們體弱無力、弱不禁風,卻不肯放棄令自己筋疲力盡的生活方式。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體重往往低於正常體重的15%,儘管體重越來越輕,患者們卻仍然恐懼肥胖。由於患者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是扭曲的,使得“我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嚴重錯位。

神經性貪食症則是錯誤進食的另一種極端,是暴食和代償行為反覆迴圈出現的一種病理問題。按照診斷標準,神經性貪食症患者至少具有幾種特徵:

一是週期性的暴食。比如在兩個小時內吃掉比平常人進食量多得多的食物;二是反覆使用一些不合適的手段,防止體重增加,比如誘導性嘔吐、使用輕瀉劑、利尿劑或其他瀉藥;三是暴食和不合適的催瀉行為同時發生,在三個月內平均或至少每週兩次;四是患者的自我評價過度受到體形和體重的影響。

但不論是神經性厭食症還是神經性貪食症的情況,都在肥胖與反肥胖的現代社會里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女性群體中。

2016年,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一篇文章指出,歐盟約有2000萬進食障礙患者,每6-7個年輕女性中就有一人患有進食障礙。每年因此產生的經濟負擔高達1萬億歐元,高於焦慮症和抑鬱症。

2009年,國內武漢的在校女大學生抽樣研究中發現,有近3%的學生有神經性暴食症。而現在更可能將不止這個數字。就算按照3%的比例進行假設,中國也有2000萬女性正在被暴食催吐折磨著。

更嚴重的是,即便進食障礙是被納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一類疾病,卻極少有人真正瞭解這類疾病,也極少有人瞭解它在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嚴重性,厭食者習慣了長期病態的飲食攝入,催吐者並不知道自己為何催吐,更不要說如何應對。

責怪肥胖的身體意象

當然,進食障礙的發生是多因素的結果,與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皆有聯絡,涉及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遺傳學研究就發現,5-HT系統、NE系統、DA系統等的基因多型性可能與進食障礙有關聯。此外,影像學研究也發現,厭食症患者的一些腦區的結構或功能存在改變,包括垂體、杏仁核、前扣帶回等。

但在諸多可能導致進食障礙的因素中,社會因素在進食障礙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隨著主流文化和社會輿論對於“骨感美”的推崇,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開始逐漸內化這種理想化的體型特徵,並以此為參考標準評價自己。

身體意象是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美學認知。比如,自己的體型是否符合大眾審美,自己的身材是否對異性有足夠的吸引力等。人們在青春期達到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潮,並且第二性徵開始凸顯。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開始格外關注自己身體的發育,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對自己體態的認知與評價。

而在全民娛樂的今天,明星們則是社會審美標準的最好體現,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引導。但女明星們通常徹底貫徹著“好女不過百”的標準,以至於形成了社會對於女性需要纖瘦、美白以及年輕的審美。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把瘦和美畫上等號的時候,瘦、以及努力變瘦,已經不僅僅是一塊敲門磚,而是愈發變成了可以營銷的資本。然而,以“瘦”為美卻給女性帶來了巨大壓力,以至於她們更可能去控制自己的體重來讓自己更加完美,因而發展成為進食障礙。

事實上,很多進食障礙患者(尤其是厭食症和貪食症)都是由於過度內化這種評價標準,而產生對自身體態的不滿意從而身體意象發生了扭曲。研究發現,厭食症和貪食症患者感知到的體形是實際的兩倍,這種扭曲的認識進一步加重他們對體形的不滿意,帶來了節食或是引吐行為的惡性迴圈。

此外,在這個充斥著垃圾食品、健康成本越來越高的時代,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不再是常態。當人們在責怪胖子不努力時,卻常常忽略了: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付出比曾經大得多的努力。

保質期幾個月的速食包,代替了過去需要花費時間才能獲得的新鮮食物;經過各種工業加工的產品,代替了曾經天然的原味。效率當道的時代裡,人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洶湧而來的便捷。終於,食品工業的巨大浪潮中,“便捷”幫我們節省了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而也帶走了人們的健康。

於是,人們一邊責怪肥胖,一邊走向肥胖,在這樣的矛盾下,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當然,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進食障礙,都需要被發現,被診斷和被治療,除此之外,人們更應該做的是理解健康,只有當我們的認知超越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慾望時,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體態自由。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賣3000一斤的“神藥”,價值竟不如雞蛋?但仍然有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