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下本人詳細情況,本人上海大一學生,身高170,體重65公斤(疫情期間掉了很多肌肉,當時高二可是150斤小鋼炮)打法7突3投,組織能力強視野比較開闊,模板隆多。
迴歸正題,今天我想聊的籃球鞋是一雙2018年的老鞋:pro bounce2018低幫版本。本人腳型寬腳,腳背偏高,平時穿鞋大概都是41碼,本人累積也有40多雙實戰籃球鞋,40.5碼的就一雙米切爾1和gelburst24寬楦。但這雙probounce18low我當時卻陰差陽錯的買了42.5碼。剛開始上腳寬度方面比較緊,只是想不計較穿穿就行,沒想到越穿包裹越松,到最後直接可以5個手指頭輕鬆塞入,從那以後這鞋成為了我的實戰棄鞋,直到最近,買了一副三級護踝(因為之前右腳踝骨折過,腳踝特別容易內翻)加上精英襪,左腳2雙精英襪,繫緊鞋帶,靜態包裹直接起飛。有一說一這可能是市場上價效比最高的能適配護踝的球鞋了,(probounce18高幫版本我也買了,不太適合戴護踝)
然後說下這雙鞋的優缺點吧,這雙鞋本人實戰穿它也超過10場,每場都是室內塑膠地,主觀體驗下來優點為:出色的啟動感,絲毫不拖泥帶水,不錯的抓地效能,中底支撐極佳,bounce緩震材料十分適合我這種小快靈後衛,價效比極高,個人認為對後衛來說,這鞋400以內無對手的水平,而618的時候這鞋當時價格330隨便買的水平;然後就是適配護踝性極佳,如果喜歡這雙球鞋,腳踝力量又不好的同學們建議買低幫版,可以搭配護踝的情況下,鞋碼比平時加大半碼即可,別學我買大1.5碼
但這雙飽受好評的鞋個人覺得缺點也不少:首先,包裹確實一般,即使你買對尺碼,其實包裹也一般,(高幫版我就選對了尺碼,後跟鎖定還是不夠好)阿迪祖傳不跟腳又上線了,所以腳踝有傷的朋友們可以試試帶護踝或者2雙精英襪;耐磨一般,這鞋我只幹室內,沒想到紋路還是這麼快的磨損;防側翻後期一般,這雙鞋bounce調教過軟,再加上後期鞋面會慢慢變軟,不像米切爾1那種無解的防側翻安心,反而高幫版本因為鞋幫高度高,打球起來安心很多,可能還是因為低幫尺碼選大了的致命原因吧。
總之相當均衡的一雙鞋,沒有特別的長處,但是也沒有任何明顯短板,300多,要啥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