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回事,臨床接診時,痛風患者都是“老病號”。所謂“老病號”,大抵是做過一些降尿酸的事,吃過一些降尿酸的藥,發作過幾次痛風。每一位患者對待痛風這種普遍的關節炎的態度也不同:
有的患者初次見面,就顯出一副心灰意冷的樣子,覺得痛風不治也罷;
有的患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有的患者,到了痛風間歇期,就開始“放飛自我”,覺得自己沒病了。
不少痛風患者疼痛發作時才想要就醫
如此反覆在發作與不發作之間徘徊幾次,痛風病情越拖越嚴重,痛風患者的心情也越來越糟糕。這時候有些人的心理就變成了:
我的醫生不厲害,根本治不了痛風;
我吃的藥沒有效果,壓根不能降尿酸;
我平常生活調理就好,沒必要做治療。
這個時候,如果痛風患者聽旁人提起“某個土方可以治痛風”、“某個偏方可以降尿酸”,往往就會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心理熬不住,便想試一試這些方法。
比如有人說喝紅酒可以降尿酸,或者有人說痛風就是缺乏鍛鍊需要多出汗排尿酸等等。患者會想,反正沒有什麼不良反應,試試也無妨,對身體不會有什麼壞處。但是,真的如此嗎?今天劉醫生就來談談喝紅酒、大量出汗或吃雌激素能不能降尿酸的問題。
痛風經常發作的部位以及可能誘發痛風的因素
喝紅酒能不能降尿酸?請勿以訛傳訛似乎喝酒這個問題尤其對於男性痛風患者而言是個困擾。
當今社會,酒變成了社交工具,喝酒也就成為了一種社交手段;而痛風患者中,有不少男性還是“好酒之徒”。在固有的認識中,啤酒、白酒是能夠讓尿酸升高的酒精飲料,也是能誘發急性痛風發作的獨立因素。那麼紅酒呢?
有不少人認為紅酒不能導致尿酸升高或誘發痛風發作,包括學界對於紅酒與尿酸之間的關係也莫衷一是。這其中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2004年《柳葉刀》醫學雜誌上的一篇《喝酒與成人痛風發作風險之間關係的實驗研究》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提出:
飲用啤酒、蒸餾酒都能顯著增加痛風的發作風險,但紅酒並不會。而其中的原因是紅酒不增加痛風發作風險的機制可能與紅酒中抗氧化因子、擴血管素等保護因素存在相關。
直至今天,許多人依然認為喝紅酒並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並且還衍生出關於紅酒中的天然植物成分花青素、類黃酮等對尿酸代謝有積極作用。於是這樣以訛傳訛,紅酒搖身一變,成為了有降尿酸作用的酒精飲料。
事實真的如此嗎?實際上無論啤酒、白酒還是紅酒,都能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從2004年以後多位醫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就是哪怕是紅酒,只要痛風患者攝入酒精過量,酒可能引起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我們可以來看一組關於每日飲酒量和痛風發作風險的資料:
每日酒精飲用量 |
引發痛風急性發作 |
10~14.9g |
風險增加32% |
15~29.9g |
風險增加49% |
30~49.9g |
風險增加96% |
50g及以上 |
風險增加153% |
酒類對於痛風的風險排名依次是:陳年黃酒>啤酒>清型黃酒>白酒>洋酒>紅酒。只要含有酒精,那麼就有可能誘發痛風發作。酒精與尿酸增高的關係主要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酒精代謝導致乳酸濃度升高,乳酸對腎小管分泌尿酸起抑制作用,從而降低尿酸排洩;酒精代謝促進腺嘌呤核苷酸轉化為尿酸,導致人體自身代謝生成的尿酸增加;酒精在肝臟中的代謝會大量利用血液中的水分,讓血尿酸濃度增加,導致尿酸容易形成結晶。酒精飲用量對痛風發作風險的影響
除此之外黃酒和啤酒還含有嘌呤物質,容易增加外源性嘌呤的攝入等。紅酒雖然不含嘌呤物質,但是其酒精含量比啤酒要高。正因為其酒精含量較高,如果飲用過多,照樣能夠導致人體尿酸生成過多和排洩減少。
也就是說,不論什麼酒,所有型別的酒都會不同程度地導致痛風發作和尿酸升高,紅酒也不例外。只不過因為紅酒酒精度數比白酒要低,嘌呤含量比啤酒要低,所以相對來說顯得看上去“安全”。
實際上紅酒飲用超過150ml以上,同樣對痛風患者的痛風發作有顯著的誘發作用;當然,正常人飲用紅酒過量,也不會有痛風發作的風險。
過去24小時飲酒量與痛風發作風險
大量出汗可以排酸嗎?小心適得其反風溼免疫科醫生常常對痛風患者說:“多喝水,管住嘴,邁開腿,減減肥。”其中“邁開腿”的意思就是儘量多做運動。但是不知何時,“邁開腿”變成了“多出汗排尿酸”的話題。
出汗能不能排尿酸呢?能。汗液中的尿酸濃度最高可以達到35.7μmol/L,出汗可以排出尿酸,但是並不是主要排洩通道,通常人體排出尿酸主要透過腎臟和腸道排洩。
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情況下才能讓汗液達到這樣的濃度。首先,我們需要“玩命”的高強度運動;其次,我們需要出10斤汗。這樣可以排出30mg的尿酸,但是對比正常人每天透過尿液排出600mg的尿酸而言,10斤汗中的30mg尿酸是不是杯水車薪呢?
尿酸的生成與排洩機制
有人會揪住這個不放:“劉醫生,既然出汗能排出尿酸,隨便排出多還是排出少,我努力就好。”是不是這樣呢?實際上,運動出汗不僅達不到順利排出尿酸的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原因何在?大家請看。
運動出汗造成大量鈉丟失:汗液是鹹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鈉。鈉丟失過多就會導致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增強,減少尿酸的排洩。運動出汗導致尿量減少:排汗太多就可能導致有效迴圈血容量不足,腎臟供血出現不足,那麼尿液排出量減少,尿酸隨尿液排出的機會就變小。運動出汗導致乳酸堆積:通常要透過運動出汗,主要是無氧運動,而無氧運動會導致體內軟酸增多和無氧代謝消耗大量能量,從而導致影響尿酸排洩減少和尿酸生成過多。也就是說,透過運動尤其是劇烈的無氧運動,可能導致尿酸排洩減少和尿酸生成過多的雙重作用,從而導致血尿酸濃度升高。
實際上,醫生對痛風患者的“運動處方”是以有氧運動為主,而且要求在運動時能補充足量的水分,以免出現尿液濃縮的情況。痛風患者該如何運動呢?
有氧運動為主:以合適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散步、騎腳踏車、跳壩壩舞、游泳等為主,通常運動達到微微出汗即可停止。堅持長期運動:運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保持每週3~5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在20~30分鐘左右,運動前後要做好準備工作。注意身體狀況:不建議在痛風急性期進行運動;不建議在關節受傷時進行運動;運動時要注意關節保暖;運動後要注意關節休息。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區別
吃雌激素能治痛風嗎?可能因小失大男性容易患痛風。有些人認為,男性容易患痛風的原因就是“男人苦,男人累”,男人應酬多,容易大吃大喝,所以是“吃出來的痛風”。但是真是如此嗎?
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痛風的原因是敗在雄激素上面。男性體內主要是雄激素多,女性體內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多。雄激素會阻止腎臟排出尿酸,減少腎臟代謝尿酸的次數,從而導致尿酸升高;而雌激素可以提高腎臟排洩尿酸的效率,還可以抵抗尿酸鹽結晶沉澱和減少關節炎症產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女性血尿酸普遍低於男性,以及更年期後的女性更容易患痛風。
人體內的一些主要激素
那麼,是不是因此可以認為能夠透過雌激素治療痛風呢?其實並非如此。目前臨床上的雌激素類藥物主要包括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等。無論是對於男性痛風患者還是女性痛風患者而言,任意使用雌激素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對於男性痛風患者而言,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會促進睪丸萎縮、精子數量減少、乳房發育等,從而導致產生女性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等表現。對於女性痛風患者而言,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會導致生理期出血過多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情況出現,不利於身體健康。雌激素同時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靶向結合受體,如不注意使用劑量和使用不當,有可能誘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總而言之,雌激素雖然對痛風發作和尿酸降低有抑制作用,但是相比常規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和苯溴馬龍等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而言,其副作用更大。所以不要指望透過雌激素來降低尿酸水平。
雌激素並不能隨意使用
【劉醫生有話說】戰勝痛風,靠的不是偏方和秘方;治療痛風,也不是千人一方。出現痛風急性發作,建議儘早看風溼免疫科醫生,在醫生指導下改變生活方式,規範治療方式,明確用藥方式,長期堅持治療,讓血尿酸水平持續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