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當前,臨床所應用的近萬種化學藥品從醫藥文獻中都可以查詢到其起源,無一不是人類科研和智慧的結晶,催眠藥物也不例外。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第一代鎮靜催眠藥物”巴比妥。

巴比妥類藥物的發現

1864年12月6日德國著名科學家Adolf Von Baeyer Harvey(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利用丙二酸二乙酯與尿素反應合成了巴比妥酸,其本身沒有催眠作用,但它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鎮靜催眠藥物的研究進展。

1903年Baeyer的學生Hermann Emil Louis Fischer教授(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製備出一種巴比妥酸的衍生物——二乙基巴比妥酸,後被稱為巴比妥或巴比通。其好友Josef Von Mering醫生用狗進行實驗發現了其催眠作用。

之後研究者們合成了數千種巴比妥酸類的化合物,也找出了適合做安眠藥的藥劑。其中,1911年合成的第2種巴比妥酸類化合物——苯巴比妥,於1912年作為鎮靜催眠藥開始銷售並使用,一直應用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後來上市的苯二氮類藥物取代。苯巴比妥除了具有很強的催眠效果之外還具有抗痙攣作用,被稱作“巴比妥酸之王”,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歷史最久的抗驚厥劑。

不同種類的巴比妥及其不良反應

根據取代烴基、鎮靜催眠作用時長和起效快慢的不同,巴比妥類藥物可分為長、中、短和超短時間作用這4種類型,常用的有十餘種,代表藥物有長效藥物苯巴比妥、中效藥物異戊巴比妥、短效藥物司可巴比妥、超短效類硫噴妥鈉。

巴比妥類藥物作用於GABA系統。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可介導大約40%的抑制性的神經傳導,在控制和恐懼、焦慮、抽搐相關的神經元過度活躍中起著重要作用。

巴比妥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有成癮性、耐藥性、撤藥反應以及嚴重的呼吸抑制等;此外,安全治療範圍小,致死劑量與治療有效劑量過於接近,劑量稍大即可導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除了很特殊的場合,臨床上現在一般不使用這類藥物催眠,僅司可巴比妥還有少量使用。

催眠藥物的使用建議

鑑於我國有大量存有各種睡眠障礙的人群,選用催眠藥時,需要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失眠程度、個體要求,還需瞭解催眠藥起效時間的快慢、藥物維持時間的長短,具體選擇建議聽從醫生指導。

長期使用催眠藥的人,會發現這樣一個的現象:藥越吃越不管事,且劑量越吃越大,原因可能是產生了耐藥性及依賴性。以苯巴比妥為例,它本身可以刺激肝臟藥物代謝酶的活性,促使藥酶代謝作用增強,加速藥品的體內代謝,結果就導致藥的劑量越吃越大,而療效卻越來越低。因此,催眠藥宜交替使用,儘量避免長期使用一種藥物。

服用鎮靜催眠藥期間可降低駕駛員和機械操作者的注意力,服藥後應注意避免駕車、操縱機器和高空作業。

酒精可增強睡眠程度,加重頭痛、頭暈等不良反應,在服用鎮靜催眠藥期間不宜飲酒。

睡眠是機體對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良好調節,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人類探索以促進睡眠為特性的物質的歷史一直沒有間斷過。安眠藥在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安眠藥,是我們需要長期思考的一個課題。

參考文獻:

1. 《睡眠藥物發展簡史》,世界睡眠醫學雜誌,2020

2. 《安眠藥的歷史及合理使用》,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誌,2007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擁有自制力,堅持三個好習慣,減肥成功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