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熱潮,讓大家學到了很多調養身體的方法,比如,多吃紅棗能讓我們面色紅潤、延緩衰老,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紅棗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調養好脾胃,不但能令我們容顏煥發,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脾」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脾」為何如此重要?
中醫常說“脾為後天之本”,意思是人出生後,主要靠脾供給營養。脾是如何供給營養呢?
實際上,人們吃下去的食物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吸收,並分成了兩大部分--營養和殘渣。
在中醫學中,營養被稱為“水谷精微”,殘渣則被稱為“糟粕”,而傳輸這些水谷精微物質的任務就交給了「脾」這個臟腑,可以說脾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營養搬運工」。
脾作為“搬運工”,只有把水谷精微運送到心肺,心肺才能加工生化出氣血。
如果脾的搬運能力很強,人體的臟腑,經絡,皮毛都會得到氣血的充分濡養。
如果我們脾虛了,脾的運輸能力減弱,氣血生成也相應地減少
★
當不足充養「大腦」:會造成頭暈目眩、精神不振等症狀;
當不能滋養頭「面部」:會出現面色萎黃、甚至脫髮、落髮等症狀;
當無法供養「肌肉」:則會導致形體消瘦、肢體乏力等症狀;
正因為「脾虛」容易造成諸多疾病,所以中醫總結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
我們的脾虛了,會怎麼樣?
其實,“脾虛”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可能坐在你對面兩個人都是脾虛,但症狀和治法相差十萬八千里。
想要把脾養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證候理清,可對號入座,找到適合自己的養脾方法。
01 | 脾氣虛
脾氣虛,是大家多少都會有的症狀,比較普遍,症狀也比較輕微,但經常被大家忽視。
病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勞累損傷脾土,久病重病,素體脾虛(天生體質脾虛),抵抗力不足都可能導致脾氣虛。表現:食後腹脹,食慾減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萎黃,排便無力。舌脈: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脾氣虛嚴重時,會出現中氣下陷,有頭暈,內臟下垂等表現,更會影響到人體的統血功能。
★
如果你判斷自己是脾氣虛,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補氣食品,比如小米、秈米、山藥等,以及人參、黃芪、西洋參等藥材,它們有很好的健脾益氣作用。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做藥膳,比如人參大棗粥、山藥桂圓粥、銀耳山楂羹等。
02 | 脾陽虛
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會導致脾胃虛寒。在中醫裡,“陽”代表溫暖,陽虛了,人就會感到寒冷。
病因:過於貪涼,平時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溫度過低都會損傷脾臟陽氣。表現: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瀉,腹痛腹脹、喜歡溫暖、喜歡捂著肚子,遇寒腹痛加劇。平時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虛浮而蒼白,女性白帶清稀量多。舌脈:舌淡胖伴齒痕,舌頭伸出時還會有水滴出來的感覺,苔白滑,脈沉緩。★
脾陽虛的人,適合吃一些性質溫熱、溫暖脾陽的食物, 比如秈米、羊肉、雞肉等。
如果是陽虛洩瀉,更適合吃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 比如河蝦、乾薑、花椒等;以及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蓮子、芡實等。
03 | 中氣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透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然後營養全身,所以說:“脾宜升則健”。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與糟粕濁物就會混雜,會導致完谷不化飧洩的症狀。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病因:脾氣不上升,中氣會下陷(又稱脾氣下陷)表現:久瀉脫肛,甚至會出現內臟下垂如腹部墜脹、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症。★
我們在治療時應該補脾益氣昇陽,常用的中藥有黃芪、甘草、人參、黨參、當歸等。
也可選擇補中益氣丸,這是一種非常“提氣”的方劑,對中氣不足的患者有幫助。
推薦兩個食療方:黃芪黨參杞子燉乳鴿、淮山巴戟燉豬大腸,他們都可以很好地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這症狀,想想都可怕!所以說疾病要防於未然,不要等到惡化了才想起治療!
04 | 脾不統血
《金匱要略》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統血的作用是透過氣攝來實現的。
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能正常發揮,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
病因:脾氣虧虛嚴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氣血生化就會不足,氣的固攝血液功能減退,就會使血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症狀。表現:鼻子、牙齒、面板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脾不統血以補氣攝血為法,服用人參歸脾丸有很好的療效,特別對月經過多的女性。
由於這個症狀比較嚴重,所以通常是需要藥物治療,可以配合薏仁蓮子粥、山楂薏仁粥、山藥薏仁粥等進行食療。
為何脾虛的人溼氣重?
中醫理念中溼有內外之分。「外溼」是由於氣候環境潮溼所引起的,多發於夏季。而「內溼」多是體內疾病變化而引起的。
前文提到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既可運化穀物也可運化水液。如果脾出了問題,那麼水液運化就出現失衡,所以脾虛常常或導致內溼。
簡單來講體內有溼是因為脾虛,病機在脾,故要補氣健脾,佐以燥溼。但此時不應一味進補,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可常吃山藥,茯苓,薏苡仁,可以幫助利水運溼;還可服用一些燥溼的中藥,陳皮,半夏,蒼朮,厚朴等,可以化溼補脾;也可應用藥膳藥茶進行調理,如白果黃芪燉烏雞湯、白芸豆山藥茶、紅豆薏仁水等;日常生活中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油膩食物。總之,脾臟惡溼喜燥,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都要以此為治法原則。
脾虛的人如何「補脾」
一旦出現“脾虛”,人體的多個系統都會出問題,其中包括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甚至生殖系統,以及身體的運動機能。
要想脾胃好,三分靠治,七分靠養。
01 | 健脾祛溼食療方
飲食對脾胃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所以食補是養脾最好的方式。日常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健脾祛溼食療方:
四君子湯
用量:人參、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補氣,益氣健脾之功效。
特別注意:四君子湯方劑宜空腹飯前服用,不宜飯後服用,以利於藥物的吸收。
四神湯
食材:淮山4塊,蓮子14顆,薏米30克,芡實30克,茯苓20克,豬骨700克,鹽少許。
做法:
1. 豬骨洗淨,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入沸水中燙出血水後撈出備用;
2. 薏米和芡實提前浸泡1小時;將豬骨、薏米、蓮子、芡實、淮山和茯苓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煮60分鐘;
3. 關火前加入鹽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厚實腸胃
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
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
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
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要養好脾胃,切記不宜暴飲暴食,不宜三餐不規律,忌口生冷冰涼食物,飲食七八分飽,肥膩油腥有所節制,給胃腸留有空間,這些都是養脾胃的關鍵。
02 | 按揉臍部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也可將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每日2~5次。特別是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
03 |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我們常用的一個健脾要穴,位於我們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處。
摸足三里發現凹陷時,通常提示有脾氣虛問題,常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腹瀉便秘等症狀。
用艾灸足三里來調理脾虛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也可每日按揉5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