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熬夜就冒痘,臉上長滿色斑,裹著一層蠟黃,氣色特別差。
一到冬天,自動開啟凍手凍腳模式,羽絨服、保暖褲、暖寶寶...通通齊上陣,依舊不頂用。
手腳冰涼、面色蒼白、有氣無力,甚至有些女性的「大姨媽」也開始紊亂了......
這些訊號都在提醒你
該補血啦!
說起「補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紅糖、紅棗,但其實,它們都不靠譜。
比起補血,紅糖更補...
紅糖是沒有經過精煉的糖,其中96.6%的成分是糖類,而包括鐵在內的礦物質的含量非常少。
資料表明,一勺20g的紅糖含鐵量只有0.3mg。假設成年女性需要攝入18mg鐵,那就要喝60碗以上的紅糖水。比起補血,紅糖其實更補你的肚肚!
紅棗補血不靠譜
幹棗中的鐵含量約2mg/100g,而鮮棗更低,只有1.2mg/100g。
按平均每天3~5 顆大棗為例,進食鮮棗50g或幹棗25g,攝取的鐵僅為0.6mg左右。與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成年男性鐵攝入量12mg/天,女性20mg/天相比,這一資料相差甚遠。
另外,紅棗中的鐵元素很難被人體吸收,所以想靠吃紅棗來補血,並不現實。
補血,抓住兩個關鍵點
01、補氣血首先要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食物要透過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氣血,所以補血需要考慮先健脾。
02、補血需要氣的推動
氣血是聯合行動的。《醫宗必讀》裡講:“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所以,臨床上補血藥一般會配上補氣藥。
補血,最應該吃的是這些
對大部人來說,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缺鐵。因此,想補血,先補鐵。
鐵元素在食物中的存在狀態有兩種: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非血紅素鐵存在於植物類食物中,吸收率低,大多都在5%以下,而存在於動物類食物中的鐵叫血紅素鐵,如紅肉、雞鴨、魚等,吸收率很高,一般都在20%以上。
所以,要補血的話,優先選擇含血紅素鐵的肉食。
主推這幾種紅色食物:
1、動物血
雞血、鴨血、豬血等血製品,堪稱食物界的「補鐵聖品」。
不過,三者之間到底誰補血更強呢?
蛋白質含量
鴨血和雞血差不多(13%),和豬血一個水平
鐵含量
鴨血最高(30.5mg/100g),雞血次之(25mg/100g),豬血最低(8.7mg/100g)
可見,鴨血是當之無愧的“補血之王”!
此外,動物血富含優質蛋白質,並且低脂低熱量,對於減肥人士來說,是不錯的高蛋白食材。而且動物血的膽固醇含量也不高,比內臟更健康。
不過,動物血攝入量太大,可能會導致慢性鐵中毒,損傷肝臟甚至誘發腫瘤。建議每月最多吃2次動物血,每次25g左右。
2、動物肝臟
肝臟類首選鴨肝,鐵含量為23.1mg/100g,位列肉類中鐵元素排行榜第二名。其易吸收、消化,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是優秀的補血食物。
其次是豬肝,鐵含量為22.6mg/100g,雞肝、羊肝、鵝肝次之,鐵含量分別為12mg/100g,7.8mg/100g,7.5mg/100g。
但是肝臟內膽固醇和維生素含量也比較高,吃太多容易引起高膽固醇、高血脂等症,建議每週攝入量控制在50g左右,而孕婦吃15~20g就夠了,以免增加胎兒畸形的危險。
3、紅肉
其中,牛肉的鐵含量最高,為3.3mg/100g,其血紅素鐵吸收率也是所有紅肉中最高的,達22%~25%,其他紅肉只有20%左右。
但紅肉屬於2A類致癌物,不宜吃太多。研究顯示,每天食用100g以上的紅肉會增加17%的患癌風險。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人每天攝入40~75g畜禽肉,一週可攝入280~525g。
Tips
選擇紅肉時,要儘量挑脂肪含量低的瘦肉,如裡脊肉;少吃五花肉、肥牛等脂肪含量高的肉。
宣告:此文章僅用於大眾獲取健康方面的知識,不能用於自我診斷病情,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到醫院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