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直接連著人的精神,所以說情緒是對我們身體健康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我們醫學主要是研究疾病,從這個角度可以佐證人們學佛修行是對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疾病”的造字
“疾病”兩個字從它的造字來講,一個叫疾,一個叫病。疾上面是一個疒下面是一個矢。矢古人叫做箭,我們常講避風如避箭,泛指外界的氣候叫疾。病是疒加一個丙,甲乙丙丁火這個丙,丙和丁是連著的,跟火相連,通人的心氣。病多病於心,所以說疾病的概念是有區分的。一個是疾一個是病。我們常說,我得了小疾了,沒有說得了小病。要說重病,心病了以後,病很重。但是外染風寒感冒受涼了,受風了,受寒了都叫小疾小恙。可以說疾和病是不一樣的。從這兒就可以看出病對人體的影響更大。
中醫病因
中醫的病因,《傷寒論》講有三條: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還有一個不內外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癘氣,六淫是風、寒、暑、溼、躁、火,癘氣是傳染病。禽流感最近又席捲了中國上海等地。內因包括七情,飲食和勞逸。七情一會兒重點講,飲食主要指吃的,吃也有學問。勞逸,怎麼活動怎麼運動也有學問。再一個就是不內外因,跌僕損傷,金刃、蟲獸所傷。這就是中醫歸納的三條病因。我們今天重點跟大家分享七情。
七情的常與變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同的情緒帶動不同的氣機變化,你的面部就會產生不同的氣色。《黃帝內經?疏五過論》講:“凡診病者,必問…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作為一個大夫我們看病,一定要問一問患者有沒有情緒的波動,有沒有什麼不如意。
為什麼要問?因為這些情緒直接傷你的精氣。正常的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但不會產生疾病。正常的情緒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個正常的反應,對客觀事物一個正常的應答。但是當這種情緒變為一個長期的、持久的、強烈的刺激的時候,七情就會變成致病的一個因素了。我們在中學課本里面學過一篇《范進中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這個狀態之下,範老先生就歡喜瘋了。特別高興的一件事情也會讓人生病,《儒林外史》就說“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他的神氣一下子就斂藏不住了,所以人一下子就產生了病。中醫是這樣分析的,你看十年寒窗啊(我們現在讀書不只是十年寒窗),一個壓力的蓄積,長期貧苦無人問津的狀態,突然有一天金榜題名,壓力一下子就膨大了,得志了,氣機往上生髮,社會地位重大變遷。他老丈人平常都指責他,說他,現在都不敢了。他的社會地位有一個重大的變化,這時候人的七情在這三重壓力之下就會變成情緒內傷,人的精神就要被摧毀了。
我們以前講過,“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以前很有社會地位,一下落魄了,叫做脫營。以前很富有變成貧窮了,叫做失精。“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雖然沒有感受任何外邪,但是你從以前一個很好的社會地位一下子變成一個底層人,故貴脫勢,你的勢力沒有了,人就會生很重的病。還有就是“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我們做大夫的要知道,有這個狀態,人才會生病。民國時期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袁世凱,我們來看看他一生的經歷:
v 清朝末年的頭號權臣。
v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合法就任臨時大總統。
v 1913年當選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v 1915年底袁世凱復闢中華帝國,自稱皇帝。
v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5月下旬憂憤成疾。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時年57歲。
我們看他的經歷,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很苦,都能過來,當他達到一個很高的狀態以後,突然一下子失去了這個東西,人一下子就沒有了,一下子精神就壞掉了。所以劉有生老師告訴我們要低低矮矮的,低處矮處是非常安全的,穩紮穩打地去走路,保養你的精神。袁世凱就是“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我們每天都講精和神,我們每天練的也是精和神。我們唸經的時候要專注於一件事情,是凝練你的精神,就是這個道理。
七情和五臟的關係
七情和五臟是有關聯的,七情有它自身的特點。我們先給大家講講七情和五臟的關係。《黃帝內經》講:“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體有五個臟器,心肝脾肺腎,它的活動產生五種氣機,於是就產生五種情緒。換句話說,情緒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它的物質基礎,是人的五臟氣機的精華所化生而來的,五臟的精氣所化生的。情緒的活動是以你的精氣和氣血為物質基礎的。總之,情緒是有物質基礎的,依託於你的臟腑,依託於你的氣血。
在臨床中,我們經常看到月經不調的患者。她們月經前胸脹,胸痛,有的甚至更明顯的兩側偏頭疼。她說“王大夫,我這個月經特別不好,月經前脹疼。”我問她“你脾氣好嗎?”她回答“不好,我月經前總愛發脾氣,莫名的苦惱,一點小事我就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要發洩出來,然後呢,很奇怪,月經一來,以前覺得這事不能過去,現在也能過去了。”
中醫是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中醫認為肝是藏血的,主調人體的月經,肝臟也是調人體的情緒的。月經前氣血壅滯,氣血不通暢,疏洩得不好的時候,人就會莫名的煩惱。我們中醫講叫肝氣瘀滯。《黃帝內經》講“肝氣實則怒,血有餘則怒。”氣血是發怒最明顯的物質基礎。當你氣血虛的時候,當生病連說話力氣都沒有的時候,發怒很難。久臥的病人,他沒有力氣發脾氣。在月經前,女性最典型。當洩沒有洩,血最充盈的時候,跟月亮最圓的時候一樣,這時候它要洩,又沒有出路,又不通暢,就要發脾氣,莫名的煩惱。從中醫來看,這個很好調理,用逍遙丸,逍遙散,把氣血疏了,月經就來了,氣血就通暢了,她心情也就好了。其實,情緒是可以控制的,藥物可以控制,你的精神也可以控制。我們修行,就是要駕馭自己的氣,來控制情緒。
七情和五臟的關係,《黃帝內經》講:“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 腎在志為恐。”上面講了五種,另外還有兩種,悲和憂同屬於肺,驚和恐同屬於腎。你所動的每個情緒跟你的五臟是相通的。每個情緒都會動及你的臟器。
七情的致病特點
咱們來看看七情的致病特點,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化論》,主要講氣在人體中是如何執行的。
喜為心志,喜笑顏開,心花怒放。中醫講,喜則氣緩。人一看到笑臉,整個氣氛一下就放鬆了。當你去做一件事情,別人跟你一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輕鬆。這是喜的一個狀態。中醫講,喜則氣和志達。劉有生老師也講,笑的時候氣血就通暢了,陽氣就進來了。但是過度的歡喜會傷心。中醫講,“心氣渙散不收,重者心氣暴脫或神不守舍。”像前面的范進中舉後過度的喜悅,心神收斂不住了,一下子就喜而狂了。
《靈樞·本神》講:“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所以說我們做很重要的事情時,要正襟危坐,莊嚴肅穆,把你的氣收斂回來。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過度的喜笑以後,精神不能集中,甚至神志失常、狂亂。舉重的人最典型,舉重的時候要把氣繃起來,用力往上舉。如果有人在旁邊逗他或者撓癢癢,他一下子那個氣就集中不起來了。你要做一件很莊重的事情也是這樣,有一個東西很沉,我要把它搬起來,也要把氣繃起來,才能去幹這個事情。如果你要是嬉皮笑臉的話,那個氣就渙散了,再做就很難成功。所以說,我們平常要有喜悅的心情。《素問·調經論》講:“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肝是藏怒的,怒則氣上。我們常說怒髮衝冠,這個氣一下子就衝上來,氣是往上升的。中醫講,怒傷肝,憤怒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素問·舉痛論》講:“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我們看《三國演義》,周瑜是被諸葛亮三氣之後,吐血而亡。中醫講,肝是將軍之官。周瑜之所以那麼年輕就能統帥三軍,他的肝氣很充足,所以他可以做三軍都督,肝氣很充沛。正因為他很充沛,所以氣機也很衝猛,咱們正常人生氣不會吐血,你沒有那麼大的氣量。周郎氣非常充足,但是情緒沒駕馭好,所以吐血而亡。我們修行,修到氣足了以後,要不涵養也會有這個弊病,你的神不夠足,駕馭氣的能力不夠,人也會出問題。
在臨床中,許多高血壓的人,也是肝氣衝逆的,耳鳴、頭暈、面紅、目赤,嘔血甚至昏厥。人發脾氣也是這樣,中醫講人怎麼發脾氣啊,橫眉立目。你看吵架的時候要豎相,把眉一揚,瞪著眼睛吵架,沒有人低著頭吵架的。這種現象都是人的氣血一下子要湧上來,要調動肝氣。為什麼說酒壯慫人膽,喝完酒以後,氣血一下子就充盈起來,以前不敢幹的事情就敢幹了。他的氣血一下子湧上來了,他的膽氣就起來了。但是酒勁過去,氣血衰了的時候,他就害怕了。中醫講,人就活這口氣,它的氣機的運動規律就是這樣。生氣的時候都是豎相,揚眉立目。一會兒,你再對照著看哭的時候是怎麼哭的啊,垂頭喪氣,頭低下去,脖子彎下來。那個氣要消了,是這樣的啊。高血壓患者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愛講理,愛管事,沒有生機,都是殺氣。人怒的時候要動殺機。
週五一個患者找我看病。她下顎的左側和右側兩邊有兩個腫瘤。我讓她給我講講她是怎麼得的這病。她說,她閨女以前想要孩子,婆婆不讓要,現在有了孩子了,婆婆特別歡喜。她就很憤怒,心想,你看看當時我讓你們要你們都不要,這回要了,你們倒來伺候了。她的怒氣就起來了。她一說這件事,就要攥拳頭。怒氣就往上湧,就卡到下顎這塊。這事吧,她又不好說出來,於是就噎在那兒了。如果要按劉老師的善人道說,你一懺悔,這個氣就消了。但是,她不僅自己憤怒,還跟閨女說,“看你婆婆以前不讓你要孩子,現在別理她”。所以,她就跟我說,“你看她婆婆現在一來,我閨女那臉就吊下來了”。我說:“你快別吊了,你要再吊,你那小外孫也得出問題,也要生病,整個家道就亂了。”表面看起來你是向著閨女,為她出氣,但是沒按照道走,越來越亂,這個家就被你攪壞了。這個老太太是個木性人,瘦而露骨,她的氣往上衝,就結在那兒了。
悲為肺志,悲則氣消,人悲傷的時候,氣是向下消的。人哭的時候和怒的時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哭的時候,頭要耷拉下來,眼睛要閉上,讓淚水自然流下來。哭沒有生髮的力量,把以前的東西要往下消。中醫講,悲傷肺,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消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包括扮演林黛玉的陳曉旭,就是典型的例子。過度的悲傷,意志很低沉,由於沒有正念的扶持,所以她的氣化不開。在臨床中,會出現咳嗽、氣短、憋氣,乏力等症狀。過度的悲會傷氣,所以我們要練悲而不傷。佛法講拔眾生苦叫悲。 悲心就是憐憫、同情,看到別人苦的時候會有一種同情憐憫他的心,感同身受。但是不能為此而過度傷心。
我早年去過張家界,電影《阿凡達》的外景就是從這兒取的相。土家族有一個習俗叫“哭嫁”,姑娘在出嫁之前要哭夠七天,哭得動聽,哭得動人,才能嫁人。這裡面是有道理的。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稱讚,一生榮耀;“哭”得不好的,就會被人恥笑,甚至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 這是古人的民俗,很有道理。為什麼要哭?把她年輕的時候在家裡面積累的這些不好的東西排解掉。悲則氣消,你有不平的事,都哭出去,不要帶到你的新家裡面。但是,哭不能亂哭,所以古人給你找了一些訓詞。《訓女哭嫁》:《閨聲哭》、《娘訓女》、《嫂哭妹》、《哭爹媽》、《哭哥嫂》、《花轎到屋哭》、《哭叔爺》、《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爺》、《拜香火哭》等等,從小到大,所有對你有影響的人和事,所有可能激發你情緒不平的東西都給你找來,讓你哭,把那些負面的情緒都排解掉之後,開始新的生活。在你上轎的時候,喜笑顏開地開始新的生活。哭嫁的用意在此。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古人的那些民俗,就明白為什麼中華民族、泱泱大國能綿延5000多年的歷史,繁衍不息,屹立於世界。我們中國古人太智慧了,把這些道理都融在你的生活裡面了。我選了一段哭爹媽的詞:
v 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孃。
v 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
v 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幹就溼苦非常。
v ............
v 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孃苦一場。
哭嫁就是一種教育,讓她在走之前知道爹媽不容易。我們家養孩子也是這樣,孩子晚上尿溼了,來不及換,媽媽寧可睡在那個溼的地方。養了自己的孩子,你就會知道我們的爹媽當初也是這樣養我們的。所以,哭嫁哭到這塊,她就會有一個正念,知道以後怎麼撫育孩子,怎麼樣孝敬公婆。古人是非常智慧的,所以要哭。
思為脾志,思則氣結,結是不通的意思。不上不下走不動了,堵在中間胃口了。中醫講,思傷脾,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我們有什麼發愁事、堵心事都結在脾臟裡了。《素問·舉痛論》講,“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故氣結也”。這個思相當於咱們所說的怨,怨就是怨而不發,這個念頭放不下,一提這個事就不來勁,結在這兒就不通。怎麼辦呢?只有自己慢慢去調節,去化解。脾主中宮,脾胃是人體中焦的一個樞紐,上通上焦,下連下焦。脾在中間主運化,如果化不開就會出現心下痞塞,胃脘飽脹,納呆、厭食、呃逆等症狀。
在生活裡面,我們因為一些堵心事,因為房子、老人這些事情,壓在我們心頭,不能釋然,就容易傷我們的脾胃。中醫書,脾是通祖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一傷呢,百病都生了。老祖宗說,百善孝為先。孝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孝是直接養脾土的,脾是人體的中氣,元氣所在。家裡面元氣足不足,是看老人的元氣足不足,看老人好不好,安詳不安詳。你的元氣足不足看你的脾胃好不好。脾胃好,這個人的中氣很足,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容易成就。有一個醫生叫李東垣,被稱為補脾派,他治所有的病都從脾胃治。所以,劉老師講的善人道所有的病都從孝來調。脾胃是人體後天的氣血源泉,脾胃好的人,能吃,能喝,能化生氣血,病再重也能好。中醫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就是這個道理。劉老師說,心裡面常常掛念著老人,你就有陽氣,你就能好。沒有掛念老人的念頭,光顧念著兒孫錢財就是陰氣,就不好。道理是相通的,都是看你的元氣足不足。
中醫講,恐則氣下,人受到驚嚇以後,氣機是向下走的。過度恐懼,會致使腎氣失固,氣陷於下 。受到很大的驚嚇以後,人大小便就失禁了,就控制不住了。這種情況,在老人中特別多見。老人特別掛念兒女,怎麼掛念?你晚回一會兒,都要打個電話問一問。老人腎氣不足,所以他掛念你。他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掛念的,氣很足。所以如果面對這樣的老人,要理解他,因為他不容易,他腎氣虛了。所以《弟子規》中講,“晨則省,昏則定”。早晚要跟老人問好,使他安定,這樣養老人的腎氣。這樣一方面可以培自己的脾土,另一方面可以養老人的腎氣。所以《弟子規》要是真落實到位了,對於養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靈樞·本神》講:“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suan)痿厥,精時自下”。所以老年人腰腿痠沉、乏力,因為他過度擔心兒女。在臨床中也是這樣,老人一看到兒女們要打架了,要離婚了,晚上就睡不著覺了。第二天走路就沒勁了,他就是這樣的。傷了腎氣了,骨痠痿厥,身上怎麼也提不起勁來。臨床中常見的症狀有二便失禁,遺精等。所以我們要理解家裡面的每個老人,他對我們有掛念,我們要使他安定下來,給他們以安全感。《孝經》中講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也是這個道理。他擔心你掛念你,腎氣不足,你呢要經常地問候他,就是養他。這是最高明的一個方法。
驚則氣亂,突然一個強烈的刺激,人體的氣機就會一下子紊亂。中醫講,驚傷腎,猝然受驚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臨床中主要表現為: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或二便失禁,癲癇等症狀。許多時候我們受到驚嚇,一下子手足失措,不知道怎麼弄了,在那個環境下你的病就落下了。要想恢復到健康狀態,還需要有一個調理的過程,用一些藥物來鎮定。
我們講完了七情的致病特點了。現在做一個簡單總結。第一,七情直接連著人體的五臟,直接傷及人體的五臟。不管你的情緒是好與不好,都是傷五臟的。第二,七情影響臟腑的氣機。氣機會出入,升降,上下,導致你的氣不平和。我們常說要心平氣和,要氣機穩定,就是一個很好的狀態。第三,七情會影響病情,會影響身體的疾病。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再看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在《禮記·禮運》裡面就講,“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不用學,小孩子生下就會這樣,這是人之天性。古人講,情緒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來養。我們的社會家庭生活對我們的臟腑功能有著深刻的影響。也就是說,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
中醫講,“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上配天,是說天氣如果很清爽、很晴朗,我們心情就很清爽,頭也很清涼。前段時間霧霾天,北京的氣很陰沉,你做事情就很煩,莫名其妙的不清亮。大腦就受天氣的影響。下象地以養足呢,我理解,地氣主要是五味,酸苦甘辛鹹,無非是我們吃的這些東西,五穀,五黍,五畜,它用這些來養你的五臟。這都是地面上長的東西,來養我們自己的髒體。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我們人與人之間在這個社會中活動,別人對我好,我就很開心,別人嗔恨我一下,我就被他擾動,也就跟著起了煩惱心。你一動氣,你的五臟就亂了。
所以說中傍人事以養五臟,這是《黃帝內經》裡面講的。所以,藥王孫思邈就講,“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賑之災”。天災,我們可以賑災,人體的病也是可以治癒的。聖人是如何做的呢?聖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用最好的德行來教化民眾,然後再輔以制度、禮樂等。
常態養生
我們常態,人與人交往,你看我們來到師姐家,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歡喜?因為師姐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氛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每個人來這兒都是與人為善的,助人為樂的。我們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大家都希望我們周邊的人好。這是一個很好、很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是這樣講的,“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在春天的時候,我們怎麼養我們的生機。春天我們要向天地一樣,天地都在生髮,小草、小樹都綠了,嫩芽一點點的生髮。我們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覺得真好。小孩到春天也活動了,驚蟄以後,小蟲子都出來了,操場上小孩都在奔跑,我們也是在採天地之氣。在那個環境下,人自然都要出來,呆在家裡就覺得沒有生機,我們要去感受自然的生機。怎麼感受?夜臥早起,晚上可以睡得稍微晚一點了,像冬天我們早早就睡了,春天可以睡得稍微晚一點,早晨呢,早早起來。廣步於庭,披髮緩形,在庭院裡面散散步,穿著很寬鬆的衣服。以使志生,讓志氣慢慢生髮起來,來養我們。所以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它是培養我們的志氣。
接著講,“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要生長不要殺害,要給予不要奪取,要獎賞不要懲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這個氣機,你自己的肝臟就受傷。所以再看我們的民俗,到春節的時候,老人要給孩子壓歲錢。給壓歲錢其實是老人在養自己的肝臟。古人要把這個民俗傳承下來,其實是給予者本身也在收穫。因為人老了,氣血沒那麼旺盛了,讓小孩的生機感染自己的生命力,你的生機就油然而生。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春天我們會植樹、春耕,還有放生。你放生,給他們自由了,內心的愉悅感就生起來了。清明節回家的時候,我跟我孩子喂小鴿子,你看他給鴿子撒穀物的時候,可開心了。給他玩那麼多好玩的都比不上這個開心。我跟我愛人說,“你看咱們讓孩子喂鴿子,養他的肝臟”。你要給予它,不要殺它。你殺它你要使力量,你發脾氣要動自己的肝氣,那個力量需要調你的能量。你要是給予它的話,養你的仁愛之心,慈悲之心,鴿子都簇擁在你身邊,你很歡喜。小孩很高興啊,鴿子吃飽了,就圍在你身邊飛,它也不怕你。那個狀態真的很舒服。咱們國家開完十八大之後,也是封官加爵,這就是賞而勿罰。所以古人為我們勾勒出了春天應該怎麼養自己。養不一定單指這些事,生活的細節都在養。
《孟子·滕文公上》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光靠環境養,在人事上我們就落空了,所以聖人就很擔心,我們人怎麼樣才能在這個社會組織裡面更加和睦和諧。於是就制定了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認為,仁義禮智信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號“正常”。正常的人就應該這麼交往,因為我們後天被染汙了。五常就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狀態,本身每個人都有愛心。
我讓孩子背《弟子規》,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背啊?我說這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你學會了以後,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就少受創。你開車就必須守規則,要不守規則,就有可能受到傷害。五常就是五條準則,也叫“五倫”。常是不變的意思,這裡指一定準則。這是古代禮教。現在我們把這個丟掉了,清朝以前都還保留著。《禮記·禮運》講,“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是自然的一個狀態,社會必須這樣有序,氣機才不會紊亂。這是人的自然本性,不需要加工就有的。我們為什麼會迷失,就是因為後天的這些不良的習氣在影響著我們。
我是二十多歲,上了好多年學,研究生有一天我回家以後,才能感覺到我父母老了,才覺得老人可憐。我問劉有生老師,老師說“你那時候才發現良心”。父母給我吃喝,供我上學,那麼多年都沒有發現,沒有一點感恩心,想不到老人不容易。但是有一天我回去之後,看到老人,身體佝僂的樣子,在昏暗的燈光下,我給我媽媽端了一碗粥,哎呀,我覺得我媽媽老了,爸爸也老了。我一下子就很傷心。我是按中醫的那種辦法,自己去修持,慢慢的氣血通暢了,良心就會自然地透漏出來。我們修行也一樣,返璞歸真,回到那個本來的狀態,回到那個五常。每個人都有仁愛,都喜歡別人也仁愛自己。所以孔子說,己欲達,先達人。他對你好,你自然對他好。心裡面沒有隔閡,慢慢地去融洽。但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習氣也不一樣,每個人的臟器的狀況也不一樣,所以有些人看著舒服,有些人你就對不上眼。聖人的度量大,把每個人都能容下,我們度量小,有些人能容下,有些容不下。我們就慢慢擴充套件自己的心量。
儒家講,要從生活裡面去擴充套件,要克己復禮,要恢復到那個禮儀的狀態。有了“三綱五常”,複雜的社會、家庭關係就會有一個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綱舉目張,事半功倍。反過來,如果你不遵守“三綱五常”就會出現,夫婦不睦,父子不親,兄弟不和,君臣不義,朋友不信等狀況。平常我們不覺得。就像我們病人,你的臟腑功能正常的時候,你不覺得臟腑在起作用。但它發生逆亂的時候,就知道逆亂不好了。正常情況下,你吃完東西,胃就給你消化了,你不覺得胃的存在,當有一天吃完以後,下不去了,你才知道啊食管也有用,胃的蠕動也有用。當有一天,你看不到東西了,覺得眼睛太重要了。人倫也是這樣。
專業修養
上面講的是常態的養生,我們現在搞的是專業的修養。我們是有理論有方法,有儀軌的。《黃帝內經·本髒》講,“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適寒溫,和喜怒者也”。要提高我們的意志力,來適應寒暑的變化。要調和我們的情緒,不能妄動情緒。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你的意志很專注,才不會妄動情緒,魂魄不散,不會盲目地發脾氣,五臟不受邪。所以我們就提倡鍛鍊意志力的辦法。
中醫講,意和志是有區別的,脾藏意,脾是藏人體心意的,脾氣是連土氣的,土氣是通於祖的。什麼養祖氣最好,這個人孝順,孝敬老人,百善孝為先。信實也是通土氣的,我們要相信。我自己感覺啊,我學中醫這麼多年,以前覺得古書上的話都是空的,但是現在發現古人說的是有次第的。帶著一種虔誠恭敬的心,你的心正了,才能明白古人說的話。你信它,你才能體會它真正的含義。我們修行人也是這樣,要信。但是由於業障的遮蔽,真正做到信又很難。所以修行人要戒妄,不能說瞎話,這也是練你的意呢。如果有怨的話,思而不通,會傷你的意。還有一個歌,也通意。你看人走夜路的時候,如果害怕就會不自覺地哼唱小調。
我們上大學的時候,解剖樓陰森森的,晚上從那兒經過,要哼著小曲才敢經過。脾在聲為歌,你唱歌的時候震動脾臟。脾是土,土克水,恐懼是水。恐則氣下,你一思,氣就結住了,就不往下走了,是這樣一個過程。你看古人,張子和有一個醫案。有一個病人得了拉肚子病,怯嚇病,洩了好長時間。張子和去給他看病,他了解病人的嗜好,這個人愛好下圍棋。病人來了之後,張子和先不看病,而是跟他下棋。兩個人從上午一直下到下午,飯都沒有吃。這個人正常白天要洩五次到六次,但是下棋的時候要思慮,他的氣就結在那兒不通,就把腎氣給結住了。等傍晚臨走的時候,病人說今天就下到這兒吧。張子和問“你來幹嘛來了。”病人說:“看病來了,現在好了,不用看了。”這是用思慮來收斂腎氣的一個例子。
我們平常說有恃無恐,有準備就沒有恐懼,你有思考就沒有恐懼。其實我們唱歌也是這樣,我們平常沒有事情的時候,唱一唱各種有正念的歌,來培養自己的意志力。這樣,當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你的氣也能夠正常運轉。修行是為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平常養成了習慣,來了事情之後,你還能這樣應對。腎藏志,謹慎的狀態,中醫說,什麼叫謹慎呢?就是如臨深淵,手如臥虎相,就是扎針時候的狀態。儒家有慎獨的功夫。做事情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做,叫慎。等你腎氣很充足的時候,就會有智慧。腎是要藏的,腎屬水,向冬天一樣,要藏起來。冬天萬物的生機不是沒有了,是藏在它的根部藏起來了,等待來年春天的時候再次生髮起來。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好,是為了你更好地去工作。把你的腎氣收斂起來。
善人道說,煩氣傷腎。中醫講,煩則氣脹,特別心煩的時候氣就散了。腎是往回收斂的,所以你一心煩這個氣收斂不了了,腰腿就會痠疼。為什麼要戒酒?喝完酒之後,人就不謹慎了,人什麼話都敢說。因為腎氣收斂不住了,人就會妄為。所以古人最反對,醉以入房。喝完酒之後入房是最傷腎的,傷精氣。人體就像一個府庫,心肝脾胃腎,都有精氣,但是腎臟是人體精氣的一個庫。如果腎氣收斂不住,往外一散,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沒了。
孝
我們專業修養,首先要從孝入手,百善孝為先。要孝順才能跟祖氣接上。中醫講,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如果對老人不好會傷胃,這樣百病就都生起來了,你的事業也不順利了,各方面都出現紊亂了。我們教育孩子,首先愛父母、愛家人。《論語·學而》講,“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我們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呢?《論語》,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所以我們孝敬老人要有一顆恭敬的心。敬和安靜的靜是相通的,當你很恭敬地時候,自然你的心就很安靜。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要懷著一顆恭敬的心。有的人是因信而生敬,你覺得它很莊嚴,它真的能保佑你,你就會生起恭敬心。但是你自己不恭敬它,你的氣就散亂不靜了。心裡面有傲慢,不服氣,你的氣就會往上逆,就會亂。不管別人好不好,關鍵是要修我們自己。古人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為了炫耀別人,你看我知道很多。
但是學完中醫以後就知道,什麼事都要歸到自己身上。孔子講,敬神者,如神在。神在哪?在你自己心裡面。你的心真正恭敬別人,你才能找到內心一種安靜的狀態,自己的神氣才會油然地生髮起來,你的神足了,做事情就會如有神助。孟子講,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其實,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從尊重老人做起,到尊重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慢慢地把這個愛放大了,把我執放下了,你的氣才能不散不亂,精神才能專一。
敬
有個成語叫,相敬如賓,這是源自於《左轉》的一個故事。《左傳》:“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賓”。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晉國大臣郤芮因罪被殺,兒子郤缺也被廢為平民,務農為生。郤缺不因生活環境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變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懇耕作以謀生,一面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德行與日俱增,不僅妻子甚為仰慕,就連初次結識的人也無不讚嘆。一次郤缺在田間除草,午飯時間妻子將飯送到地頭,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連忙接住,頻致謝意。夫妻倆相互尊重,飯雖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動了路過此地的晉國大夫臼季,一番攀談,認為郤缺是治國之才,極力舉薦他為下軍大夫,後來郤缺立大功,升為卿大夫。這個人,自己修養很高,所以他的妻子才會賓服他。只有內心油然而生的恭敬才會產生這種效果。夫妻兩個人形成良性互動了,夫妻舉案齊眉,這是一個二人齊心的狀態。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自己的家治好了,別人才能佩服他。家齊了之後,治大國如烹小鮮,國家大事才能交給你處理。就像做一個小菜一樣,很從容的狀態。所以,還是從治理自己的氣機開始。
如何面對不良情緒
《靈樞·本髒》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正常人都會有不良情緒,我們怎麼樣面對不良情緒呢?《黃帝內經》講,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對方殺氣凜然,氣機很旺的時候,不要攻打他。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病來得很盛的時候,要回避一下,不要最盛的時候來治,等到快衰的時候來治。我們平常修行就是刺其未生,病沒來的時候提前去預防它。建立一個良性的迴圈,等來了事情以後,你才能很好的應對。你有了正念之後,來了事情才好應對,沒有正念,相當於沒有主心骨了,不知道該怎麼做了,沒有法則,沒有規則了。佛法就是上工,沒有病的時候告訴大家你要這樣做,這樣做了病就不生了。其次,刺其未盛之時,你的病有個苗頭就趕快治,不要等到大了以後再治。其次,刺其已衰,等疾病衰了,人體的正氣能抵禦的時候,因勢利導就可以了。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病很盛的時候,不要與它發生正面衝突,等病衰的時候,你就好駕馭這個局面了。
與人交往也是如此,當某個人發怒時,調動肝氣能量很大的時候,就不要給他添油加火,要很恭敬他,生悲憫之心,幫他消氣。這時候,問題就好處理了。等到他靜下來之後,再好好跟他說“剛才那種狀態是不是不對啊”。他也會承認“哦,剛才我發怒了。”憤怒是魔鬼嘛,魔鬼來了,他自己當不了家了。等他靜下來之後,能控制情緒的時候,你再去跟他談,事必大昌。在家庭裡面,生活當中,我們要遵循這個原則。跟同事有矛盾的時候,要遵循這個原則來保護自己,駕馭我們的生活。駕馭我們的氣機,不至於紊亂。當他氣正盛德時候,你要去糾正他,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他不理智,你也會被他帶得不理智。只能兩敗俱傷。
所以一定要從容面對。另外一個面對不良情緒的辦法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即內省。見到別人錯了,你才會生氣。反過來想,自己也沒那麼好,因為你眼睛淨看別人的不好,說明你身上也有不好的地方。所以古人講,吾日三省吾身,聞過則喜。尋找自己的錯誤,慢慢把自己的五常之氣恢復自然狀態。這樣我們的氣機就很穩定了,不會整天糾結於這些細小的事,滿眼都是“他錯了,她錯了……”。
《黃帝內經》講,“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善於說被別人不好的人,身上必然有不好的地方。你能發現別人的不好,說明你身上有同樣的缺陷。古人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即內省。開始我就想不明白,他不好,我改什麼啊。現在知道了,你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說明你身上正好缺這塊。他是我們修行的老師,因為人都需要一面鏡子,只有這樣你才知道自己哪兒不好。眾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你看到別人的不好了,哦,你就明白自己的不足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藥物調理:逍遙丸,玫瑰花等。
文化人生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把自己身子修好,再把家齊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很難很難。我一想,小孩那麼點讓他聽你的話,很難。老人生活經歷那麼多,要想讓他稱心如意,圓滿孝道也很難。這都是一個磨練的過程,需要你的意志力能控制你的情緒。
中醫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們修持的時候要安住恬淡的狀態,真氣才會充盈,精神才會集中。當你生氣的時候,你的精神在別人身上,精神就守不住了,精神是你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常說,動什麼不要動感情,不要動精神,道理就在這兒。開車的時候,我有時候跟愛人較勁,注意力在她身上,這時候就很容易出錯。你就不能顧全大局了,你的氣就走偏了。
有時候看別人的錯誤也是這樣,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他那一個錯上,他身上所有的好處你都發現不了。心平氣和才能不生病,心不平氣不和,氣機肯定會亂。
所以,最後我的結論就是:文化是一種修養,文化是一種最根本高階的養生方法。我們在文化中來體驗生活,來把我們的精氣神養得很足。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本文內容轉自《本能系統醫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