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筆者臨床應用針灸治療中風偏癱,主要是繼承王樂亭教授的學術思想。王樂亭河北省香河縣人,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拜北京針灸名醫陳肅卿為師。1929年考取“醫師執照”後,王樂亭開始使用針灸行醫治病,人稱“金針王樂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醫學會,曾任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顧問,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醫師。《金針王樂亭》一書是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王樂亭擬訂五組配方,供治療偏癱時選用。

第一組:手足十二針 本方是根據手足部五腧穴精選而成,為治療半身不遂的首選方。

處方: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功用: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主治:中風偏癱早期。

加減:頭暈目眩,加百會、風府;語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口角流涎,加承漿、通裡;吞嚥發嗆,加風池、翳風;神疲嗜睡,加人中、隱白;陰虛肝旺,加太沖;中氣不足,加中脘、氣海。

刺法:左右皆刺,先刺健側,後刺患側,留針30分鐘。

第二組:偏癱感應刺法 本組是尋求針刺感傳的一種刺法,即所謂“氣至病所”以加強針感,促進癱瘓的肢體改善,是使用率較多的一組方。

處方:風池、極泉、尺澤、合谷、環跳、陽陵泉、委中、太溪。

功用:通經活絡,舒筋理氣。

主治:中風偏癱恢復期,病情穩定者。

加減:陰虛陽亢,加曲池、太沖;口眼喎斜,加地倉、四瀆;睡眠不實,加神門、三陰交;大便秘結,加支溝、足三里;足尖下垂,加抬足穴。

刺法:刺患側,每次針刺時,上下肢必須各有兩穴出現強烈感傳。留針30分鐘。

第三組:十二透刺法 本組為透刺針法。《靈樞·終始》日:“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中風偏癱日久痰瘀互結,血脈閉阻,營衛氣血執行偏頗,肢體對針感反應較遲鈍,只有長針透穴深刺才有較好的效能。

處方:肩髃透臂臑,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懸鐘透三陰交;崑崙透太溪,太沖透湧泉。

功用:疏通經脈,活血祛瘀。

主治:中風偏癱,日久恢復較慢者。

加減:肢體痠痛:加火罐;肢體發涼:加火針;手足麻木:加放血。

刺法:刺患側,針具選針尖稍鈍者,進針稍慢些,以防刺傷血管,造成內出血,留針30分鐘。

第四組:督脈十三針 督脈者,總督一身之陽。針刺督脈以振奮諸陽,調整全身機能,促進腦與脊髄的改善,故有“治癱首選督脈”之說。

處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功用:疏通督脈,補腦健髓。

主治:一切癱痿病證。

加減:心氣不足,加神門;肝氣鬱結,加內關;腎氣不足,加太溪、湧泉;膀胱氣弱,加八髎。

刺法:留針30分鐘。

第五組:調理脾胃老十針 本組配方主要是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為水穀之海,生化之源,胃氣充足則氣血旺盛,促進癱痿肢體的康復。

處方: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

功用:調中理脾,行氣活血。

主治:中風偏癱,脾胃不和,消化力差,逆氣不降。

加減:肝鬱氣滯,加行間;嘔逆而吐,加中縫。

刺法:留針30分鐘。

以上五組配方,需根據病情、病程來選擇應用。一般隔日治療1次,每週3次,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然後病情變化再研究治療方案。

大海潮起潮落與血壓的升降關係

大自然的各種現象都因區域的不同而表現不同,比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圓,雨雪風雲,四季節氣,各地都不一樣,可是,當我們翻開日曆牌仔細觀看,唯有大海的潮起潮落時間是全國一致的,沒有說南方北方的大海潮起潮落有時間上的差別,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納悶,為啥大海潮起潮落的時間是一致的,隨後,我又感到人的血壓好像和大海潮起潮落有著某種關聯,檢視日曆牌的大海潮起潮落時間,漲潮的時間,患者來量血壓,一般的都比較高,而潮平的時間來量血壓,本來是高血壓的患者,可是此時的血壓也比較平緩略低。這是偶然的巧合呢?還是有著內在或者外在的關聯呢?我又反覆對比和觀察,仍然是血壓的高低與大海潮起潮落有些必然關聯,大概這和天地人合而為一的理論相符合的原因。  既然大海潮起潮落和血壓的升降有特殊的關聯,那麼,我們的心血來潮和心血平穩是不是可以和大海潮起潮落的理論相連呢?我們試想,高血壓患者可以在潮漲的時辰提前一點服用降壓藥,是不是效果稍微好些呢?隨之,在來我的診所看病的患者之中,建議部分同意這個理論的患者們看日曆的潮漲時辰服用降壓藥,多數患者收到了較好的降壓效果。  因為大海潮起潮落和血壓的關聯的推斷論據還不充分,僅僅是自己的狹隘觀念,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亟待同行們和廣大患者們在實踐之中不斷摸索探討,如果我的這篇文章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作用,我就心滿意足了。

咽痛一證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等病證。同一症狀(病證)的發病機理並不一定相同,因此有與之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張仲景《傷寒論》厥陰病篇、陽明病、少陰病篇以及《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對該病均有論述,尤以少陰病篇論述最多。

  陽明熱證

  《傷寒論》198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曹穎甫先生明確指出此為胃有熱而膽火獨盛,膽火上逆衝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當引熱下行,此大黃黃連黃芩湯證也。

  少陰寒證

  《傷寒論》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傷寒之脈,不應有汗,今反汗出,此乃陽亡於外,裡陰內盛,病不在太陽而屬少陰,虛陽在上,鬱於咽喉則咽痛,陰寒內盛則吐利。治當回陽救逆,可與四逆湯加半夏散及湯加減。曹穎甫先生認為此為假熱實寒證,宜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湯。

  陰虛內熱證

  《傷寒論》310條:“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本條下利傷陰,陰虛內熱,虛熱尋經上擾,經氣不利,見咽痛,胸悶,心煩症狀。用豬膚湯滋陰潤肺,清熱利咽。現在臨床應用不多,劉渡舟先生曾治療一個華僑女學生,突然嗓子啞了,疼而且幹。因為學生在學校吃藥不便,劉老治以豬膚湯,藥服痛止。

  咽痛熱證

  《傷寒論》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臨床常見咽喉紅腫熱痛,其證機為邪熱所侵,熱灼咽喉而不利,治以甘草洩熱而緩急;不愈者,此為邪熱與痰搏結,氣機不得宣達。故加桔梗開宣肺氣,用桔梗之鹹味破咽中熱痰,

  咽痛寒證

  《傷寒論》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根據條文,難辨寒熱虛實,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傷寒論》七版教材以方測證,認為“此為寒邪客於咽喉,邪氣閉鬱,痰溼阻滯所致,因寒邪痰溼客於咽喉,故咽喉部一般不見紅腫,同時或可伴見惡寒、痰涎多,氣逆欲嘔,舌淡苔潤等。用以半夏散及湯,通陽散寒,滌痰開結。”筆者以為若為寒氣搏結,口淡不渴之證不可不辨。黃元御認為:“濁陰上逆,衝擊咽喉,因而作痛。半夏、桂枝,降其衝氣,甘草緩其急迫也。”此理亦通,可做參考,擴大臨床應用。

  少陰陽虛格陽證

  《傷寒論》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主要表現為面赤,不惡寒,手足厥逆。此咽痛的證機是少陰陽虛,虛陽浮越而搏結於咽,其治當破陰回陽利咽,方用通脈四逆湯加桔梗宣肺利咽,正如仲景所言:“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厥陰寒證陽復太過證

  《傷寒論》334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痺。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痺。”證見“下利,厥後發熱”,易寒易熱是厥陰病的特點,其證機是邪熱偏在氣分,陽氣恢復太過而為邪熱,邪熱上攻,結於咽喉。若熱從下洩則不出現咽痛。仲景於本條未指出方藥。曹穎甫先生認為此條咽痛為大腸之熱移熱於肺,指出“厥陰之便膿血,為陽回血熱,獨宜白頭翁湯”。可供臨床參考。

  毒熱陽鬱證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臨床表現為“咽喉痛,面赤斑斑如錦紋,唾膿血。”其證機是毒熱鬱結於咽喉,咽喉脈絡為毒熱之邪所搏結不通,治以升麻鱉甲湯,解毒涼血,化瘀通陽。

  陰毒血證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主之。”臨床表現為“咽喉痛,面目青(斑色晦暗),周身疼痛如棍棒拷打,不唾膿血”。其證機為血寒凝澀,氣血不通。治以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尤在涇言:“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1)白朮、黃芩,古稱“安胎聖藥”;有一孕婦,自覺腹內有塊,氣不接續,名曰“子氣”,用蘇葉、厚朴;最近治幾個習慣性流產和先兆流產的孕婦,多用菟絲子,確是好藥。方盡出古人,不得全由己出焉。

(2) 陳修園用風藥轉胎,謂為“外撐”,藥如羌活、柴胡

(3) 近治一人,每週一二三,鼻出清涕,每次出半杯,其人舌淡如透明,齒印如車轍,每日腹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現已好轉。

(4) 碰到不好治的頭痛,常常要祛外風、熄內風、化瘀滯,三管齊下。有些頭痛不好治,我碰過很多釘子。

(5) 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每月拉血一次,不明之人以為是痔瘡,其實是婦科疾患,我用“桃仁承氣湯”

(6) 真性腳氣,用“雞鳴散”,真有效。

(7)面神經麻痺,有用“桂枝湯”加烏頭的。

(8) 有人說中風是“外風引動內風”,我看中風純系內風,感冒只是表象;“補陽還五湯”只能治血栓,不能治腦溢血;“地黃飲子”治腦軟化,內因還是腎虛,“地黃飲子”不用桂附,用仙靈脾。

(9) 張仲景所輯錄的先民的方劑是如何配伍的,神秘莫測;古方能治今病,我頂禮膜拜,西醫解決不了的,我用之則效。例如,我曾用《金匱》“烏頭湯”,退低燒。

(10) “六神丸”,治膽囊炎後低燒不退。

(11)魏老去世前,年高體弱,但思路清晰。老伴說:“以後得了感冒什麼的,你留下幾個小方子吧。”魏老遂在舊日曆的背面,用蒼勁的筆,寫了數幀家用自療方。抄錄如下:

一、感冒

1. 冬春感冒:

① 感冒:葛根15克,防風10克,荊芥12克,秦艽12克,薄荷(後下)3克。

② 肺炎、氣管炎:麻黃3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甘草3克,板藍根30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蘆根20克。

2. 夏季感冒:嘔吐、腹瀉、午後發燒。

蘇葉10克,藿香15克,佩蘭葉10克,厚朴12克,白蔻仁3克,通草1.5克,蒼朮3克。

3. 秋季感冒:咽乾。

沙參10克,麥冬10克,杏仁10克,桑葉10克,枇杷葉10克。

二、 頭痛

川芎5克,白芷5克,鉤藤15克,全蠍1個,生石決明15克,殭蠶3克。

三、頭暈

天麻3克,鉤藤12克,菊花10克,白朮12克,茯苓20克,生龍骨20克。

四、高血壓方

桑寄生15克,黃芩12克,萊菔子20克,鉤藤15克,菊花3克,生石決明20克。

五、心慌、脈早搏

黨參15克,麥門冬20克,五味子10克。

六、心口疼

1. 胃痙攣:五靈脂10克,沒藥10克,烏藥10克,延胡索10克。

2. 胃寒作痛:高良薑10克,香附米10克。

七、腰痛

川斷15克,白朮20克,伸筋草10克,海風藤10克,秦艽10克。

八、風溼關節疼

海風藤15克,秦艽15克,千年健10克,白芍10克,桑寄生15克,防己3克。

九、痛瀉方,治神經性腹瀉,主要是腹痛作瀉

防風3克,白朮10克,白芍15克,甘草3克。

十、蕁麻疹

晚蠶砂30克,蟬衣10克,葛根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茵陳20克,紅棗10枚。

十一、泌尿系感染

萆薢10克,白茅根30克,萹蓄10克,車前草10克,海金沙10克,金蓮花3克,金銀花10克。

著名骨傷科老中醫林如高治傷秘驗方

先介紹一下《骨科學》關於骨折的急救內容:

骨折急救的目的,在於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保護肢體,預防感染和防止增加損傷,能安全而迅速的後送傷員,以便進行有效的治療。

(一)急救的步驟

一般原則是就地包紮、止血和固定,但戰地救護和施工負傷後,應將傷員移到隱蔽和較安全的地方進行,然後迅速後送。在戰時,則按階梯治療的原則進行。但無論平時和戰時,首先應判斷傷員有無緊急情況,如心臟驟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開放性氣胸等,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急救,傷員情況平穩後再進行骨折的處理。

(二)出血的處理

1.加壓止血法 宜用較厚的無菌大紗墊或無折紗布展開襯墊,用繃帶或三角巾加壓包折,一般即可止血。

2.止血帶止血法  如大出血不能用加壓包紮止血時,應在標準部位或傷處的附近上端,加適當襯墊後,用充血或橡皮止血帶止血。戰時應在傷票上註明時間,一般止血帶止血不應超過1~1.5小時。止血帶止血以達能止血為度,不要過緊,以免壓迫神經、血管、肌肉和面板;過鬆則不能阻斷動脈,靜脈又不能迴流,反而加重出血,並可造成筋膜間隙綜合症。凡上有止血帶的傷員,應有明顯的標記,優先後送。上血帶不應用電線、繩索或鐵絲等代替。

3.鉗夾或結紮止血法 如轉送時間過長或開放性傷後,可先清創後將血管結紮或鉗夾,然後後送進一步處理,可以避免長時間使用止血帶帶來的合併症和傷口的感染,結紮線應留足夠的長度及標記。

(三)固定

將傷肢固定,有減少疼痛,保護骨折位置及防止骨端損傷血管及神經的作用。固定肢體時應做到固定牢靠,鬆緊適當。一般可用預製的夾板,固定傷肢的上下關節,無制式器材,應就地取材,如木板、樹枝、槍枝,上肢可貼胸固定,下肢可採和健側下肢固定患側下肢等。

(四)安全迅速地轉運

開放性骨折的處理,應儘快送到醫院進行外科處理。戰時分類時應先送重傷員,特別是上止血帶的大動脈損傷傷員,要爭取時間做清創術及血管修復術。

(五)治療休克

給氧、保暖,迅速輸全血,恢復血迴圈,必要時先給血漿或代血漿或其它液體。

(六)止痛

劇烈疼痛可引起休克。因此,對有劇痛的傷員予止痛劑,嗎啡0.01克或杜冷丁50-100毫克肌肉注射,同時需將患肢固定。

(七)預防感染

林如高是福建者名骨傷科老中醫,現年九十六歲,任福州市中醫學會名譽理事長、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科顧問。現將其多年來治傷的部分秘驗方整理如下:一、內傷方:①歸尾9克,乳香、紫荊皮、沒藥各4.5克,赤芍、五加皮各6克。服法;老酒煎服,出汗為度。適應證:傷處腫痛劇烈者。症深加白朮6克,大便不通加大黃6克。②川芎、歸尾、澤瀉、續斷、生地、枳殼各6克,紅花、檳榔、陳皮各3克,甘草4.5克。服法:酒水各半煎服。適應證:新傷患者,傷處腫痛,氣滯血瘀。③生地9克,紅花、

子、赤芍各9克,生地12克。服法:酒水各半煎服。適應證:適用患處腫痛劇烈,積瘀化熱者。③桃仁、香附,枳殼、蘇木各6克,紅花、血竭、沒藥各3克,赤芍,澤蘭、當歸尾各9克。服法:酒水各半煎服。適應證:適用新傷患者,區域性腫痛,氣滯血瘀。若有發熱加生地12克,梔子9克;大便不通加大黃6克;左脅加桃仁6克,紅花,青皮、柴胡各3克;右脅加枳實、香附、薑黃各9克,木香8克。三、槍刀傷:①續斷、當歸各9克,蟬蛻(去頭足)3個,防風、紅花、薄荷各3克,木通、桃仁、川芎牛

服法:清水煎服。適應證:新傷腫痛,氣滯血瘀者。老弱者加黨參、黃芪各9克。③理氣補血方:太極參(或人參3克)、制首烏、杭白芍、秦當歸、酒續斷、骨碎補、北黃芪各9克,酒川芎6克,炙粉草3克。服法:酒一杯,水二杯同煎。適應證:傷後氣血不足者。④破血傷風方:川芎、制乳香、藁本各4.5克,白芷、防風、川石斛、荊芥、甘菊、赤芍各3克,紅花2.5克,蟬退(去頭足) 5個,薄荷、甘草各1.5克。服法:水煎服。適應證:刨傷後,受外邪併發寒 熱頭痛者。五、穴位重傷:①十三太保“酒浸土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誰說蛋白質只能從肉裡獲取?植物蛋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