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血管反應性面板病,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六週即可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病因複雜隱匿。臨床診斷簡單但病因複雜是診療中較多見的“現象”。
關於病因問題
慢性蕁麻疹究竟能不能明確相關的原因?如何尋找可能的原因?發現可疑的原因是否需要處理?將病因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
外源性:物理刺激、食物、藥物、植入物及運動。強調一過性和可見性。
內源性: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特異性體質等。強調持續性和隱匿性。
慢性蕁麻疹很少由變應原介導所致。
關於病(誘)因治療:
-去除物理等誘發或觸發因素
-治療抵抗患者
-低組胺飲食或低假變應原飲食
-減輕精神緊張或壓力等。
-控制體內慢性炎症。
-治療甲狀腺相關疾病。
-補充維生素D
應注意不能盲目的去除病因(誘因)可能不僅沒有效果,且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慢性蕁麻疹治療方法
病因治療、抗組胺療法、非抗組胺療法。
1、病因治療:祛除病因或誘因很重要,祛除可誘發的因素很重要:
抗感染、過敏(食物過敏)、其它。
2、抗組胺藥療法:基本治療方法。
-第2代抗組胺藥首選
-常規一種抗組胺治療無效可選擇(替代治療)
1)加量(2倍遞增到4倍)
大多數對標準劑量無效的蕁麻疹患者將從增加抗組胺藥物劑量中獲得明顯效果。二代抗組胺藥許可劑量是蕁麻疹一線治療,加量是二線治療
抗組胺藥直接加到4倍受到限制(法規)。而不同結構抗組胺藥相加不能達到劑量加倍的目的,只有類似結構相加才可提升抗組胺藥抗炎作用(相當於加量),抗組胺藥相同結構藥物相加安全確切。
同類結構相加的舉例
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依匹斯汀
4倍劑量治療慢性蕁麻疹安全有效的藥物有: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比拉斯汀和盧帕他定。
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之間的差別
代謝不同:
-依賴肝臟(咪唑斯汀、非索拉定、氯雷他定等)
-依賴腎臟(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奧洛他定等)
-不依賴肝腎(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等)
鎮靜效應不同:
-強且常見: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
-中度少見: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弱且少見:非索非拉定
抗組胺受體效應不同
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氯雷他定>非索非拉定
抗炎特性不同
咪唑斯汀--抗5-脂氧合酶等
奧洛他定--拮抗NGF、P物質、PAF等
盧帕他定--拮抗PAF、穩定肥大細胞膜、抗IL-6/8等
2)聯合用藥:不同的抗組胺藥
2)聯合用藥:不同的抗組胺藥藥理作用(抗炎)有互補性,聯合用藥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第二代抗阻胺藥+第二代抗組胺藥,第二代抗組胺藥+第一代抗組胺藥,第二代+白三烯拮抗劑,第二代+H2受體拮抗劑)。
2、非抗組胺療法:抗組胺藥治療無效的選擇
-糖皮質激素短程療法
-非生物治療藥物選擇
-生物治療的定位(優先或最後選擇)
-非抗組胺藥(治療抗組胺藥抵抗蕁麻疹)
-各種抗組胺藥(包括第1代或第2代均無效,或者不能耐受)
非抗組胺療法
-抗炎藥物:羥氯喹、氨苯碸、柳氮磺胺吡啶、秋水仙鹼
-免疫抑制劑:環孢素、他克莫司、西羅莫司、黴酚酸酯
-生物製劑:奧馬株單抗、其他生物製劑
-糖皮質激素
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效果不佳時,酌情加倍劑量聯合賽庚啶2mg,每日3次,用於遇冷性蕁麻疹療效好。
·聯合多塞平25mg,每日2次。也可每晚服25mg,如服藥後第二日沒有頭暈,乏力等症狀,可增至50mg,一般不超過75m,多塞平一般用50mg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聯合酮替芬1mg每日1-2次。
·羥氯喹,每次0.2g,每日2次,改善日光性蕁麻疹患者症狀和體徵。
一般不主張常規長期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糖皮質激素依賴性蕁麻疹,使病程遷延難愈。糖皮質激素短期使用能控制50%抗組胺無效的蕁麻疹,
難治性蕁麻疹可短期口服潑尼松等治療,劑量與療程(小劑量和短療程)
-0.3~0.5mg/kg(起始劑量25mg),25mg服用3天后迅速減量,療程7~10天。
-每週六或週日各服用一次,每次20mg,連續服用2個月,可以減少副作用。
環孢素、奧馬珠單抗因價格昂貴,一般都作為三線治療藥物。
環孢素可控制約2/3的抗組胺藥抵抗性CU的症狀。劑量3~5mg/(kg·d),分2~3次口服。
奧馬珠單抗對75%以上慢性抗組胺藥物抵抗性CU有肯定療效。劑量為150mg或300mg,每隔4周皮下注射。
特殊人群用藥注意事項:
兒童服用藥量:
7.5公斤以下成人1/4量。
15公斤以上成人1/2量
30公斤以上成人量。
選擇安全性高的第二代抗組胺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孕婦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