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手三里,又名上三里、鬼邪。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裡,有居之意,穴距肘髎為3寸,故名手三里。本穴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散邪、消腫止痛、和胃利腸之功。用於治療牙痛、頰頷腫、肩膊疼痛、上肢不遂、手臂頑麻、急性腰扭傷、落枕、坐骨神經痛、腹痛吐瀉、傷風感冒。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虛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1英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該穴乃本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又是四總穴、回陽九針穴之一。它既能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用於治療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內傷食積、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噯腐食臭、胸膈脹飽、大便不調、小便不暢、水腫、瀉洩、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用於治療咳嗽痰喘諸症;還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用於治療下肢痿痺、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胃氣不足、髒氣虛憊、小兒疳積、胃不和則臥不安諸症。
【伍用功能】
手三里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和胃利腸、消腫止痛之功;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合穴,有調理腸胃、理氣消脹、行氣止痛、健脾和胃、消積化滯、調和氣血、強體健身之力。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手三里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足三里能使胃蠕動弱者加強,蠕動亢進者弛緩。二穴合用,一上一下,一胃一腸,宣通胃腸,調整氣機,補益強壯之功增強。
【主治】
1.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疼痛、大便不調等症。
2.氣血不足、頭暈眼花、腿軟無力、疲勞過度等症。
3.胃腸神經官能症,證屬氣機紊亂者。
4.感冒、流行性感冒,證屬胃腸型者。
5.半身不遂。
6.痿、痺諸症。
【操作法】
手三里: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上1/6與下5/6的交點處取穴。直刺0.5~1.2寸。
【經驗】
手三里—足三里伍用,出自《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按:食癖多由飲食不節,食積內阻,寒痰凝聚,氣血瘀阻所致,症見胸腹脹滿、疼痛,或有痞塊,納谷減少,噯腐吞酸,大便秘結,舌苔厚膩。氣塊又名氣痞,恙由氣機阻滯所致,症見心下痞滿,按之濡軟,腹部微痛,食慾減退等。總之,食癖氣塊均屬氣機逆亂之故,頗與胃腸神經官能症類同。另外,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針之有補益之功,凡屬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倦怠無力、頭暈眼花等症均宜選用。呂老體會,胃腸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亦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