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止血帶,這個大多數人停留在戰場上的物品,一度被人們遺忘了。人們會以為,以今天的醫療手段,自然已經有了更多先進的止血辦法,而不再需要這根落後的止血帶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止血帶仍大量被使用在諸如骨科等手術中。

使用止血帶,可暫時阻斷該肢體的血供,有助於在肢體手術操作中提供一個無血的手術視野,同時減少手術出血量。但是,大量研究顯示,如果止血帶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對身體的傷殘。因此,嚴格掌握適應症、規範使用成為止血帶臨床應用的關鍵。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止血帶是帶有電子調控的氣壓止血帶。一般情況,安裝在一個小型架子上,可隨時移動,使用很方便。使用時,根據需要設定壓力、時間。之後,氣壓泵快速泵氣,

壓力到達設定值時,自動停止泵氣。當系統中有微小的漏氣時,氣泵及時補氣;當肢體位置改變引起袖帶壓力變化時,隨時放氣或補氣,提供止血帶均衡的壓力;時間設定好後,自動計時,剩餘10分鐘、5分鐘、1分鐘時自動提示。這時,外科醫生就要根據當前手術進度做好松止血帶的一些準備了。

止血帶不能一直處於使用狀態,其主要原因是避免肢體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或者缺血壞死。除此之外,止血帶還可以帶來組織損傷或者神經損傷等併發症。因此,選擇合適的止血帶也是一門學問:

在寬度方面:選擇長短寬度適合的止血帶,應儘可能挑選寬的止血帶。因寬的止血帶和面板接觸的面積增大,可以較小的壓力提供止血效果,因其對止血帶及邊緣的神經所造成的壓力較小,故而減少對神經和軟組織的傷害,如:淤傷、起水泡、擰傷和面板壞死等併發症。

止血帶的部位很關鍵:正確的氣壓止血帶縛扎位置應該是上肢在上臂中上1/3處,下肢在大腿根近腹股溝處。不宜貼近骨骼或表淺的主要神經,以免造成其損傷。

止血帶壓力:止血帶壓力及持續時間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壓力越大,袖帶越窄,持續時間越長,損傷越嚴重已成為共識。人體的皮下脂肪、肌肉組織對止血帶壓力也有消耗,因此壓力應個體化,根據患者的年齡、心臟收縮壓、止血頻寬度和四肢周徑來決定。壓力過高,會造成神經損傷和組織壞死,增加止血帶不良反應的發生;壓力過低,則只能阻斷靜脈血流,不能阻斷動脈血流,不但起不到止血的作用,反而使肢體充血,使手術野出血增多。

充氣及間歇時間:下肢止血帶使用時間常規是每阻斷1~2小時放鬆10分鐘,最大限額為連續阻斷3小時。但實際上還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的,能儘早放鬆止血帶的還是儘早放開。畢竟超過2小時以後肢體的缺血及再灌注損傷會比較大,連續阻斷3小時以上可能會在術後發生骨筋膜室綜合症等併發症,血栓的發生率也會非常的高。

目前,關於充氣時間的共識為,上肢不超過60min,下肢不超過90min,一般不能超過此時間限制。尤其是手術時間長,需要多次上止血帶的,每次還要間隔10~ 20min的放止血帶時間。原則是,在充分保證患者遠端血液迴圈正常恢復的前提下,上止血帶時要快速,松止血帶時要緩慢。

相關研究顯示,上止血帶後1h,止血帶下及其遠端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改變。測試阻斷達到2小時以後,部分肌纖維出現不可逆損傷,放鬆止血帶之後末梢供氧恢復到接近正常以及酸性代謝產物的排除需要超過30分鐘,甚至有的需要將近1小時才可以。止血帶使用4h後各種損傷因子達到濃度高峰,鏡下可見骨骼肌纖維水腫變形,間質水腫,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因為酸性產物的影響區域性血管擴張充血及出血等變化,恢復血運後1小時各項引數也無法恢復正常。因此,這很容易解釋松止血帶時出現的血壓下降或者休克等情況。

上止血帶對外科是有利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對麻醉科管理患者迴圈、保障生命安全確實一個考驗。因此,不僅麻醉醫師要掌握止血帶的相關知識,作為外科醫師更要對止血帶了如指掌。只有消除知識壁壘,才能更好地協同作戰,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6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家中常備5種中成藥,不論感冒還是咳嗽,不用往醫院跑,方便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