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大家好!我們恢復更新啦~先給各位看官拜個晚年!今天接著聊一聊中醫病因中的:“寒”。

“寒”是冬令的主氣。每到冬季,人們要新增大量衣服,生火取暖。

人遇寒冷時會不自主地縮起脖子,捲縮起身體,以減少散熱;另外,氣溫降低到零度以下時液體的水會結成固體的冰。

所以概括起來,自然界的“寒”消耗熱量、收縮凝固的兩大特性。

古代醫家發現,天氣寒冷時,若不及時新增衣服,或冒雨涉水、汗出當風,或夏季薄衣貪涼、飲冷,或服食大量寒涼性質的食物或藥物等,這些寒冷刺激後所產生的症狀特點與自然界“寒”的特性相類似。

中醫用“易傷陽氣”、“收引凝滯”來概括寒邪致病的特點,凡是具備這兩大特點的症狀表現都屬感受寒邪一類的疾病。

易傷陽氣

寒在陰陽的類別中屬陰,寒邪為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表現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呵欠連天,出虛汗,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或脘腹、腰膝冷痛,嘔吐清水,瀉下稀水或夾不消化物,小便清長等一派陽氣不足的症狀。也就是說,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一般提示可能是感受了寒邪。

記得2003年SARS流行後期,因低熱長期不退而來中醫門診就診的病人明顯增多。給我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一位體型高大的小夥子,一個月前因發熱在某醫院發熱門診治療,用西藥抗生素後體溫下降,但始終不能退清,後換用多種抗生素,體溫仍持續在37.5~38℃之間。

由於長期低熱不退,西醫建議做骨髓穿刺,以明確診斷。患者懼怕骨穿檢查,經朋友推薦來我門診。就診時見患者精神十分萎靡,面色蒼白無華,肌肉鬆軟,語聲有氣無力。

主訴:特別疲乏,惡寒怕風,出虛汗,掉頭髮。結合舌脈徵象,此病乃寒傷陽氣所致,選用古代(東漢時期)名方“桂枝加附子湯”(溫固陽氣方),共六味藥組成,處方三劑,藥價共4.5元。

結果當晚服藥,第二天早晨體溫退清,三劑後症狀完全消失。

隨診的研究生當時疑惑地問我:患者在發熱,怎麼全都用的熱藥,一味涼性清熱藥都不用呢?

我說:該患者之前使用了大量抗生素,這類藥物按中醫藥性劃分,多為寒涼之品,用於熱性病證,抗炎退熱效果好;但若用於寒性病證(如高熱時患者自覺嚴重惡寒,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無汗,身痛骨節痛甚等,即使體溫高達40度,在中醫眼裡也是寒邪為患)則適得其反。

有醫家曾對發熱病人做過臨床觀察研究,發現辨證屬寒性的發熱病人,用抗生素治療組的療程明顯長於用中藥辨證治療組。

這位患者初期很可能屬於中醫所說的“外感寒邪證”,用抗生素後寒上加寒,損傷陽氣,以致遷延不愈,發熱始終不退,所以要用溫熱性質的藥物固護陽氣、發散風寒才會有效

從這一病例大家也可以體會到,中醫對寒邪的判斷,並不一定要有明顯的誘因,只要看到有陽氣受損(及收引凝滯)的表現,就可以診為寒證,以溫熱藥治療。

#健康2021#

11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糖總是飄忽不定?想穩住血糖,不妨把這3種食物“撤下”飯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