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我們在美美睡覺的時候,突然一腳踏空,渾身一激靈,自己就驚醒了。
上網一搜, 發現答案五花八門:
"睡覺時身體抖一下,是身體在長個兒"
"有點缺鈣了,昨晚神經系統向你傳送了一條抖動彈窗"
"大腦擔心你睡著睡著就掛了,想測試一下身體是否還活著,所以動彈一下。"
呃……真的是這樣嗎?
睡覺時為什麼身體會突然顫抖
調查資料表明,大約70%的人發生過睡覺時突然抖動,而且這些偶爾發生抖動的人都很健康。其實睡覺時突然“抖”一下是臨睡肌抽躍症,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表現,通常這種偶爾發生的抖動是在人處於睡眠週期中的“快速動眼期”,也是通常所說的做夢時間。
人在即將入睡時,大腦皮層大部分神經處於抑制狀態(通俗講就是大部分神經處於休息的狀態),但是仍有一部分神經比較活躍,它們會發生一些微弱的運動指令引起小腿抽動。隨著睡眠的加深,四肢極度放鬆,大腦通往下肢的運動指令非常微弱(通俗講就是大腦指揮腿部神經的能力很低),就會使下肢處於容易出現條件反射的狀態。
這種無意識的肌肉抖動會出現在腿部、手臂甚至全身。並且往往還伴隨著自由墜落和模糊的夢境。其實這類似於平時打嗝、眼皮跳、身體疲勞或精神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動等,不會影響人的健康。
為什麼會發生入睡抽動呢
第一種觀點在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會隨之放鬆。
網狀啟用系統(腦幹腹側中心部分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相混雜的結構)負責控制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啟用系統資料出錯產生的一種副作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人的大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因此仍然保留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為我們在自由墜落。
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到什麼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會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
怎樣避免這種抽動狀態呢
01 學會放鬆,緩解壓力壓力大不僅會引起入睡抽動,還會導致神經緊繃、免疫力下降,所以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壓力。在非工作和學習時間,可適當運動來放鬆,把業績和成績放一放,睡個好覺。
02 喝咖啡與茶不要過量在下午和睡前不要喝咖啡喝茶,如果下午和晚上喝了咖啡喝茶,不僅會引起睡眠障礙,出現神經過敏、焦慮失調等情況,還容易出現入睡抽動。
03 作息規律,保持活力規律的作息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利,還會減少入睡抽動出現的頻率。如果沒辦法睡足7個小時,可以在午間補充小睡。黑白班兩班倒、生活方式不規律的人都容易出現入睡抽動。
04 正確睡姿,舒展身體儘量避免趴著睡、蜷著睡,這時會使胸腔被直接壓迫,心臟,肺部容易出現不適感,當胸悶、呼吸不順暢時會引發臨睡肌抽躍症。
正確的睡姿可以有效減少臨睡肌抽躍症的發生,一般情況下,多數人適宜以右側臥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