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八杯水”似乎已經成為不可違背的定理,但凡有人說它個不是,好像就是“自殺”似的。
那麼我們問幾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一天都不渴,那還要必須灌他個八杯水嗎?
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飲水量是一樣的?
一個人在冬天和在夏天的飲水量是一樣的嗎?
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飲水量應該是一樣的嗎?
經常運動的人和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人飲水量是一樣的嗎?
男人和女人都喝一樣多嗎?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世事無絕對,喝水很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們真的是每個人都必須喝他個八杯水嗎?
我們先從中醫方面看這個問題。
先說明一下,中醫對於喝水,乃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都從來沒有提過一天八杯水這個概念。
我們來看一下水在中醫理論中的消化吸收過程。
人喝進去水之後,水液會進入腸胃,這時候水還是外來的水,我們人體並不能將其直接拿來用,必須要透過消化吸收的過程才能轉為人體的體液。
這時候就需要中醫裡講的脾胃的運化功能來實現。
而脾胃功能的實現同樣還有賴於命門之火之溫煦作用,就像是一鍋水,你不加火,是沒有辦法將它有所變化的。
但是如果我們人體的脾胃功能和命門之火出現問題,或者功能有些低下,無法運化進入人體的水液,這時候就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了,這些不能被運化的水液就變成了垃圾。
就跟家裡的剩飯剩菜一樣,你吃不下,過兩天就變成了垃圾。水液在人體也一樣,不吸收便成了廢水。古人根據廢水的濃度不同,分成三類:溼、飲、痰。這些廢水在人體如果不及時清理出去,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
所以喝太多的水是對脾胃和腎臟功能的負擔。
而那些認為多喝水能夠幫助清除體內垃圾的觀念,也是有失偏頗的。
人體是一個非常高階的機器,裡面除了有儀器看得到的臟器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就是“氣”。
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種能量(好比人體這個機器運作需要的電力一樣),我們吃的喝的都需要透過這種“電力”來運轉,變成我們人體所需的營養,而這種“電力”並不是無限的,它在我們生出來時就已經決定了總量,只會越用越少,不會持續不斷源源不絕地輸入。
這也是為什麼人越老,吃的東西越少的原因,因為“電力”快要耗盡了。所以過多的水攝入,會增加人體的運作負擔,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以更正確的姿勢喝水?1.不渴不飲
網上盛傳的一篇文章中寫到“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次看到這些無知還肆意散佈的內容就挺憤怒。
口渴是人體的需要補充水分的訊號,並不是對身體有傷害的表現,出現一直渴著不喝水才會對身體有傷害,那種情況也是人體沒條件去喝水才會出現。
渴了就跟餓了困了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既然提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為什麼不提倡“不要等到餓了才吃飯”,“不要等到困了才睡覺”。真是滑稽!
2.飲必三口
中國人做什麼一直講求一個度字,喝水也不例外。
中國人喝水有一個習慣:飲必三口。其實喝三口的目的就是防止人一口喝太多的水,分次來飲水,少量多飲。這樣才對我們的腸胃不造成傷害,就和吃飯一個道理,不提倡大口吃飯,而是細嚼慢嚥。
3.不溫不飲
中國人喝水想來是要喝溫水,喝茶也一樣,從不建議去喝涼茶。
水是陰寒的,只有將其加熱過後,陰陽相對平衡人體才能更加容易吸收,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說自己喝“陰陽水”,“陰陽水”是什麼,其實就是溫白開水。
可能有的人會說外國人從來不喝熱水,都是喝冷水的,不也活得好好的?
對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中醫裡的因人而異思想了。外國人體質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差異,外國人吃的都是生菜,很少烹飪,如果一箇中國人這麼吃飯能受得了嗎?
4.晨不多飲
現在也是提倡早晨喝一大杯水,美名其曰:排毒。有的人喝可能會排毒,有的人喝了我看反而會積毒。
早晨,在中醫看來是人體陽氣升發的時刻,這時候人體的陽氣還不充足,很多人早晨起來也沒有食慾,也是因為脾胃的陽氣還沒有充養起來。
這時候如果一大杯水下肚,特別是冷水,大家覺得能吃不消嗎?
其實多關注身體給我們的訊號,就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早晨起來如果口渴,可以喝些溫水,但如果不渴,也沒必要逼著自己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