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這是一個長久以來人們跟自然相處,得出的養生經驗。
有的人不能理解這其中的道理,甚至嗤之以鼻,有的人雖不懂但卻篤信,有的人不懂卻也不反對。
選擇美麗動人,亦或是健康快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但這並不能影響,“春捂秋凍”,作為一個經典的養生法則,被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
今天,我們就來詳解一下,這其中的道理,關於“春捂”的各種問題:
春捂秋凍有什麼道理?
《黃帝內經》中說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千字文》中又有“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的記載。古人高度概括的話裡把四季輪轉的陰陽更替消長過程都涵蓋了進去。
【春生】
一年之計始於春,經過一冬天的寒冷,自然界萬物在春季隨著氣溫的回升開始逐漸甦醒、萌發,呈現出一種向上向外的生髮狀態。因此,我們說春季是陽氣生髮的季節,簡稱“春發”或“春生”。
【夏長】
經過春三月的生髮,自然界萬物的陽氣發散在外,陽氣旺盛。於是,自然界呈現出繁盛、茂盛、熱烈、活躍的狀態。萬物在此時陽氣長到了極點,所以又簡稱“夏長”。
【秋收】
到了秋季,氣溫逐漸轉涼,也意味著陰氣逐漸旺盛,陽氣開始收斂。自然界則呈現出果實豐收、植物凋黃,萬物開始肅降凋零。因此,秋季就是陽氣收斂的季節,簡稱 “秋收”。
【冬藏】
入冬則萬物寂靜蟄伏,一切繁華歸於平靜。此時,看似毫無生機,實則陽氣內藏休養生息。因此,冬季為陽氣閉藏的季節,簡稱“冬藏”。
【春捂秋凍】
而春秋兩季,正是自然界陰陽轉換的過度階段,都處於寒和熱之間。冬季到春季,是陽氣逐漸生髮的時候,但冬季的寒冷仍未徹底退去。
此時,如果過早的換上薄衣服便會受寒而傷了陽氣,同時使肌膚腠理閉塞而影響陽氣生髮。因此,春季適當的“捂”可以幫助身體陽氣順利生髮。
而秋季則相反,夏季的炎熱仍未退去。適當的凍一下,可以讓肌膚腠理緊密,而幫助身體陽氣的“收斂”。
所以,一個小小的“春捂秋凍”便已包含了季節養生的精髓,這也是“天人合一”最樸素的體現。
怎樣“春捂”?
說起“捂”,大多數人都知道是穿厚點。但是,問題就來了,多厚算厚?捂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體質不同,對寒熱的耐受程度也不同,所以“捂”的程度自然也不同。
當你覺得自己穿的衣服足夠讓周身及四肢溫暖,甚至達到稍活動一下就可以微微冒汗,這算“捂”夠了。
對於寶寶來說,更容易出汗,應該以背部不出汗又周身溫暖為度。所以,捂的程度是以自身感受為準的,而不是穿幾件衣服。
北方的初春還會有倒春寒,寒意十足,所以“春捂”就更重要了。但隨著氣溫上升,到了暮春時節,一天裡你都覺得周身溫暖的時候,就不必再捂著了。
而隨著方位的南移,溫度也是逐漸上升的。南方的朋友則更應該靈活處理,尤其初春的早晚還是有必要“捂”的。
身在北方的我,每次早晨走在大街上看到露著腳脖子的美女們走過時,我都忍不住想把她褲腿往下拽拽……
三陰交
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匯處在這兒啊。
人們往往在疾病還沒到來的時候,總是認為自己是很強大的。但養生的意義往往就是在於,防止你生病時看到更孱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