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冷,不少朋友會發現自己總會有一段時間食慾增加,明明正餐吃得很飽,到了下午又覺得餓了,但其實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以為的“餓”,並不是真的餓。
科學家把飢餓分成兩個型別,一種是生理飢餓,一種是心理飢餓。
理查德·史蒂文森(Richard Stevenson)是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理查德·史蒂文森說,飢餓不是一種普遍認同的感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的環境很容易讓我們認為是時候吃東西了,不管我們是否餓不餓。史蒂文森說:“看到、聞到或想到食物,會讓我們相信我們的胃在呼喚營養物質。
生理飢餓是真正的飢餓。這是我們的身體需要能量的正常反應。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可能會感到虛弱、低血糖、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疲勞。心理飢餓則是一種心理狀態。哪怕身體並不需要食物,我們可能還是會想要奶茶、蛋糕、炸雞、烤串等食物。
辨別生理飢餓和心理飢餓,方法其實很簡單。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讓人想吃食物,後者讓人想吃特定的食物。
如果你好好吃了正餐,但還是在非吃飯時間感到飢餓,一定要記得鑑別自己是生理飢餓還是心理飢餓。不辨真假地進食,不僅會讓你發胖,還可能埋下健康隱患!
那麼如果你不是心理飢餓,而是在正常飲食後頻繁的有生理性飢餓,就需要引起的足夠的重視,因為經常感覺飢餓並不是代表自己的消化能力比較好,這種異常現象的發生很有可能是疾病所造成的一種症狀。
一、低血糖。低血糖是血漿中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之下所引發的一種臨床綜合徵,該疾病不僅會引發飢餓、心悸以及出汗等症狀,甚至還會導致患者的神志發生異常的改變。低血糖按照病情可以分為急性低血糖和慢性低血糖,其中急性低血糖患者在發病之後,如果意識還比較清醒,一定要透過立即口服葡萄糖的方式來進行處理治療。
二、是消化道功能不好。小腸和胃等消化器官不能正常工作的話,就不能把食物完全的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血糖濃度一直不高,很容易餓,剛吃完飯不久就餓了。比如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是人們都比較熟悉的一種消化道潰瘍性疾病,空腹時上腹部疼痛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症狀,經常感覺到飢餓的人群,需要及時警惕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儘早進行治療。
三、甲狀腺激素分泌比較多造成。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又被簡稱為甲亢,該臨床綜合徵的發生是甲狀腺激素過多所造成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導致患者的身體的代謝亢進,還會使得各個系統的興奮性增高,導致患者持續經常性飢餓的現象,引發身體消瘦、手抖、脖子粗、心情煩躁以及心慌等不適症狀。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的全身代謝性疾病,該疾病的出現主要是各種因素,導致胰島素不足或者是胰島素利用障礙所造成。糖尿病的發生除了會導致患者經常感覺到飢餓之外,還會引發體重下降、多飲、多渴等臨床症狀,疾病的發展加重會導致患者體內的多個系統受到損害,使得多個重要臟器發生慢性進行性病變,嚴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甚至還會危及到其生命安全。
五、可能是肝功能不正常,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肝不能做出正確的生理反應,來分解肝糖元來維持正常的活動能量,於是繼續消耗血液中不多的糖元,造成越來越重的生理反應。建議去檢查肝膽功能,膽的作用也很大,即使肝功能正常,膽功能不正常的話,脂肪也不能正常的轉化成能量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