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撰文 | 解茵茵
責編 | 計永勝
● ● ●
你平時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聽到寄生蟲、細菌等病原,看到或聞到腐爛的食物、骯髒的嘔吐物時,會不受控地感覺噁心甚至反胃?這種本能行為究竟有什麼樣的存在意義?
早在1872年,達爾文就提出假說:噁心感(Disgust)能令我們遠離腐敗食物,保持健康生活 [1]。自20世紀60年代起,多個領域興起眾多關於噁心感的研究,卻沒有得到將噁心感與對病原體感染的迴避行為相關聯的直接實驗證據。達爾文的上述假說在進化論的大框架下是合乎邏輯的,但還未能被證實。
2021年2月23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塔拉·塞彭·羅賓斯(Tara J. Cepon-Robins)團隊聯合俄勒岡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等機構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論文稱,對周遭不良環境心理忍耐度低、更容易犯惡心的人,不容易受到病原感染 [2]。
該研究在厄瓜多三個市場整合度(market integration)有差異的舒瓦人(Shuar)社群開展,共有75個來自28個家庭的年齡在5至59歲的志願者參與。研究者採用量表問卷的方式記錄受試者對腐敗的食物、嘔吐物、糞便和老鼠等共計19個專案的厭惡程度,以評估其病原厭惡敏感度(Pathogen Disgust Sensitivity,PDS),並利用結構化訪談了解受試者的住房、飲水、工作和衛生保健等生活狀況與行為習慣,再透過受試者的血液與糞便樣本檢查其細菌、病毒、腸道寄生線蟲的感染水平。
結果顯示,具有較高厭惡敏感度的人有較低的病原感染水平。這些高厭惡敏感度的人對於什麼能吃、什麼能碰,什麼人可以接觸有更嚴苛的衛生標準。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生活在市場整合度高的家庭的人要比生活條件簡陋的人有更高的厭惡敏感度,而這與不同生活條件下避免病原體的難易程度有關。人們會根據自己生活環境中所必然接觸到的汙染源來調節自己的厭惡反應。當避無可避時,人們在心理上變得更加耐受。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比以往的任何研究都更直接地證明,厭惡是一種進化的情感,具有調節我們對病原體的暴露的作用。” 研究參與者俄勒岡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勞倫斯·杉山(Lawrence Sugiyama)接受該校媒體採訪時說道 [3],“這是會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因厭惡而採取迴避行為的成本與收益來校準的心理行為。”
論文另一作者喬什·斯諾德格拉斯(Josh Snodgrass)教授道出意義:“這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分析,使我們從進化學角度欣賞到我們的思想和身體被設計為旨在幫助我們靈活應對特定環境和病原體的威脅。” [3]
那麼,當你以後看到或聞到什麼而感到噁心時,相信身體給出的訊號,乾脆地換個環境吧。
參考資料:
[1] Darwin C. Disdain, contempt, disgust, pride, etc., Helplessness, patience,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D. Appleton & Company, New York, 1872), pp. 253–277.
[2] Cepon-Robins T, Blackwell A, Gildner T, Urlacher S, Madimenos F, Eick G, Snodgrass J, Sugiyama L. Pathogen disgust sensitivity protects against infection in a high pathogen environ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1 Feb 23;118(8):e2018552118. doi: 10.1073/pnas.2018552118.
[3] https://around.uoregon.edu/content/uo-researchers-show-how-disgust-evolved-e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