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病是我國一種常見的心臟病,其中以風溼熱導致的瓣膜損害最為常見。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後引起的瓣膜病變也越來越常見。人體的心臟分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四個心腔,兩個心房分別和兩個心室相連,兩個心室和兩個大動脈相連。心臟瓣膜就生長在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大動脈之間,起到單向閥門的作用,保證血流單方向運動,在保證心臟的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我們要重視起來,保護我們心臟的健康!
平常生活中心臟瓣膜病患者在心臟瓣膜發生病變時,一方面心臟負擔增加,心臟擴大,心功能受損;另一方面心臟排血減少,機體供血不足。臨床表現為心慌、氣短、呼吸困難、下肢浮腫、尿少等,嚴重時出現心律失常、肝脾腫大、腹水,甚至休克。
由於聯合瓣膜病變多由風溼性心臟病(RHD)引起,故其併發症多與風溼性心臟病有關:
(1)心房纖顫(Af):Af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發生率50%以上,為相對早期的併發症,有時為首發病症,也可為首次呼吸困難發作的誘因或體力活動受限的開始。開始房早→房速→房撲→陣發房顫(PAf)→慢性持續Af→永久性Af。房顫影響:舒張晚期,心房收縮輔助排血功能喪失,左室充盈加依賴於舒張期的長短。
①心排血量↓20%,心功能降一級,既Ⅱ級降為Ⅲ級。
②HR↑→心室充盈期↓(舒張期縮短)→(增大了跨瓣壓差)左房壓↑↑→呼吸困難加劇→急性肺水腫。此時應儘快滿意控制Af的心室率或恢復竇性心律至關重要。
(2)急性肺水腫:此為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在早期,右心功能還好時,常於劇烈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感染、妊娠分娩、併發AF或其它快速心律失常,而誘發急性肺水腫。表現為:呼吸困難;紫紺;不能平臥、端坐呼吸;咳粉紅色泡沫樣痰;雙肺佈滿乾溼性羅音,如不及時救治,可能致死。
(3)血栓栓塞:巨大左房(>5.5cm);AF:CO↓為體栓塞的危險因素。來自左房→20%發生體迴圈栓塞;80%體迴圈栓塞者有AF;1/4體迴圈栓塞者有反覆和多發;2/3體迴圈栓塞為:腦栓塞→偏癱失語;四肢動脈栓塞→肢體的缺血、壞死;腸繫膜上動脈栓塞→小腸壞死、出血性腸炎;腎動脈栓塞→血尿;脾栓塞→脾區疼痛。右心衰右房附壁血栓和/或盆腔靜脈、下肢深靜脈血栓→肺動脈栓塞;左房大塊血栓或帶蒂血栓→堵塞二尖瓣口→猝死。
(4)心力衰竭:為晚期併發症是RHD的主要致死原因,心衰在RHD發生率佔50—70%,劇烈活動、妊娠、活動風溼常常是誘發因素。
右心衰竭→右心排血量↓→肺迴圈血量↓→左房壓↓→呼吸困難有所下降,發生急性肺水腫和大咯血的危險減少,此為保護性作用,但其代價是心排血量降低。
(5)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率6—10%,發生在瓣膜病的早期,晚期瓣膜鈣化或心房顫動者更少見;多見於MI、AI,單純MS少見。
贅生物的部位位於血流從高壓腔經狹窄口到低壓腔產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MI的瓣葉心房面、AI的瓣葉的心室面、VSD的間隔右室面,以及被血流高速衝擊的心或大血管內膜處。與該處的側壓下降、內膜灌注減少有關,有利於微生物沉積、生長。
感染的細菌常見草綠色鏈球菌(口腔入),葡萄球菌(面板),腸球菌和革蘭陰杆(消化道泌尿)。一旦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就可以加重心衰。
(6)呼吸道感染:在肺淤血的基礎上,很容易出現。常見。合併細菌感染,加重心衰。但肺淤血不利於TB的生長,不易合併肺內TB。
治療心臟瓣膜病變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手術方式有傳統的開胸手術,還有微創手術。心臟瓣膜手術根據患者的需要、身體情況,年紀的大小,進行綜合診斷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傳統的心臟手術有開胸手術可以治療患者,但是傳統的開胸手術都是胸骨正中切口,切口比較長,手術風險很高,對患者的創傷性很大,另外一種就是選擇微創手術,微創手術的創傷小,恢復快。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崔勇提到,做微創手術,第一是,因為患者的需要,只有創傷少,才會願意治病;第二,是醫生本質的追求,醫生本身就是技術工作者,讓技術更加的精益求精,能夠讓患者更舒服的把病治好,是所有醫生畢生的追求。
微創手術被認為是心臟外科領域裡的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崔勇醫生透過心臟瓣膜患者右側腋窩下,腋下乳房後緣5公分左右這樣一個小的切口,可以一次完成心臟三個瓣膜的手術,無論是單獨的二尖瓣、單獨的三尖瓣、單獨的主動脈瓣,或者任意的組合的複雜手術,都可以透過這樣一個微小的隱蔽的小切口,安全的、有效的來完成這個手術,與傳統胸部正中20cm切口相比,不需要開胸,避免開胸劈骨,損傷明顯減小,恢復快,傷口美觀。目前這個技術只有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