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薤白,別名小根蒜、山蒜、苦蒜、野蒜、野蔥、野藠等,俗稱苦藠頭。

薤白亞種是藠頭,俗稱甜藠頭。

老家的山坡田野長滿薤白,鄉親們將這種野外自然生長的苦藠頭稱作野藠,沒人種植和打理,卻引得村民們爭相採挖。

杜甫詩云: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

詩聖形象貼切描繪出野藠的外觀,以及充飢後的美味感受,對這類舌尖野菜評價極高。

對於一生顛沛流離、餐風露宿的詩聖來說,吃野藠不亞於朱門酒肉。

童年家境貧寒,理所當然要幫助大人做家務,春日採藠的情景歷歷在目:

一群小夥伴興高采烈地挎著竹籃,帶上鐮刀,歡呼雀躍在鳥語花香的油菜地、土坎上、草叢中、小溪旁,專挑那些粗壯高大的野藠,順著地面的鱗莖揮鐮,先是整齊排列放置,採集到的一大把時,則挽成髮髻一般放在藍中。

春暖花開之際,野藠破土而出,像極了香蔥苗,一簇簇鬱鬱蔥蔥,漫山遍野蓬勃生長。

春風吹拂著一株株野藠,彷彿一名名戰士策馬揚鞭,一條條翠綠的馬鞭。

採挖野菜是苦中作樂的幸事,戶外勞動權當是組團踏青,而且豐富了菜籃子,一舉兩得。

野藠炒蛋是農家美食,野藠洗淨切段備用,雞蛋碗中攪勻,鍋中倒油,熱油煎蛋,兩面微黃時倒入野藠,稍加翻炒,再放適量食鹽,少許清水,繼續翻炒幾下,香味飄出即可出鍋裝盤。

一道營養開胃的野菜,保準米飯一掃光。

野藠頭炒蛋

每逢清明時節,家鄉的傳統習俗是自制清明丸子,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濾水摻入野藠,搓成米丸子,一青一白,蠟丸大小,蒸熟即可食用,亦供奉先人。

地府節日能嚐到後輩的手工廚藝,先人們若在天有靈定會歡喜。

如今農民蜂擁進城買房落戶,農村人流稀疏,野藠與雜草越發瘋長。

野藠生長旺季如果沒有采挖,進入晚春莖葉便老了,紛紛抽穗結果,採挖時以指甲能否掐斷為憑,掐不斷的挑剔出來扔掉。

春寒料峭,多吃野藠有抗菌消炎、溫中散結、寬胸通陽、健胃祛溼等功效,古代藥書,史料文獻記載頗多。

蔥薤有治病防疫的歷史記載,人工種植一度盛行,農諺蔥三薤四,即三棵蔥,四棵薤為一植株,大面積種植既是開胃的蔬菜,又是救人的藥材。有人把甜藠頭比作是菜中靈芝,苦藠頭的藥用價值更高,因此野藠勝似靈芝。

宋代張耒《種薤》詩云:薤實菜中芝,仙聖之所嗜。輕身強骨幹,卻老衛正氣。持錢易百本,僻處多隙地。雨餘土壤滋,栽植勤我隸。今年時澤足,灌汲免遠致。朝窪已芬敷,零落髮鮮翠。嗟餘百不偶,六尺自知愧。雖甘老支床,同願壽閱世。晨餐入匕箸,美不儷羹胔。神農豈欺予,魏姥有前志。

此詩為證,古往今來對野藠的認知相同,久食確能養心理氣,扶正固本,延年益壽。

野藠有助於不同人群,腸胃和脾虛患者,孕婦,尤其多年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9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90斤的姑娘,“吃不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