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剛步入3月,對於南方人來說,再過一個月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到時候潮溼的天氣可就令人苦惱了。
而在這種環境下,黃麴黴素自然也會跑出來“作威作福”,它的生命力簡直比雨後春筍還厲害,更可怕的是,它就是一個無孔不入的存在,有可能出現在你喜歡的食物上,你的衣櫃、你的廚房、你的廁所等可能都難以倖免。
黃麴黴素到底有多“毒”?很多人可能不瞭解黃麴黴素,但是說到發黴的花生、黃豆、大米,肯定再熟悉不過,黃麴黴素就“潛伏”在這些常見的發黴的食品中。
早在1993年,黃麴黴素就被世衛組織定位一類致癌物。一類致癌物是什麼概念?眾所周知,砒霜的致死性很強,但是與黃麴黴素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黃麴黴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黃麴黴素可致畸、致癌,進入人體之後,尤其對肝臟有很強的破壞作用。短期內攝入少量黃麴黴素,容易出現中毒症狀,如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
長期大量攝入黃麴黴素,可能引發肝損傷。如果劑量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引發肝癌,危害巨大。
那麼,如果不小心誤食了被黃麴黴素汙染的食物,如何判斷自己是否中毒了呢?一般來說,黃麴黴素中毒的症狀早期主要表現為胃部不適,出現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發熱、黃疸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引起腹水、下肢水腫、胃腸道出血等。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甚至有可能導致死亡。
黃麴黴素最喜歡“藏”在哪些地方?黃麴黴素這麼“毒”,別以為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存在於近在咫尺的地方。如果安全意識不夠高,很有可能就會中招。日常生活中,黃麴黴素最愛“藏”在這幾個地方:
第一,發黴的花生
花生本身富含油脂,而且喜歡生長到陰涼潮溼的地方,因此成為最容易感染黃麴黴菌的農作物之一。同時黃麴黴素又溶於油脂,更容易“追著花生不放”,從而滋生黃麴黴菌。
第二,沒洗乾淨的筷子
筷子本身不會滋生黃麴黴素,但是我們在使用筷子夾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夾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如果使用之後沒洗乾淨或者筷子長時間不更換,筷子縫隙裡就會殘留澱粉,引起黴變,最終滋生黃麴黴素。
第三,發苦的堅果
在食用瓜子、杏仁、核桃等堅果時,如果出現發苦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吐掉並漱口,因為黃麴黴素以孢子的形式傳播,堅果的苦味與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素有關。
第四,農家花生油
有的人喜歡購買便宜實惠的農家花生油,殊不知,花生油也是黃麴黴素汙染的一大隱患。
一方面是發黴的花生沒有被及時挑出來,或者榨油的機器長期不清洗導致黴變,另一方面是農家小作坊的工藝簡單,無法完全除去原材料中的有害物質,容易造成黃麴黴素超標。
第五,發黴的大米和玉米
糧食作物在收穫和貯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黴變,被黃麴黴素汙染。如果不把變質、發黴的顆粒挑出,就很容易導致誤食,把毒素吃進肚子裡。
此外,家中沒洗乾淨的砧板、劣質花生醬和芝麻醬等,出現黃麴黴素的可能性也較大,需要提高警惕。
預防黃麴黴素的產生,不如做好這4件事有人問,黃麴黴素的危害這麼大,而且生活中又可能隨處可見,是不是很容易中毒呢?其實,黃麴黴素中毒的前提是要達到一定的量,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鬆警惕。
日常生活中,減少黃麴黴素的產生,要做到:
1、及時處理發黴變質的食物,雖然“浪費可恥”,但是與身體健康比起來,扔掉不能再食用的食物是情有可原的舉動。如果發現家中的大米、花生、堅果等食物發黴了,一定要及時扔掉,堅決不能再食用。
2、學會正確儲存食物,尤其是糧食,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避免因為儲存不當出現黴變,被黃麴黴素“盯上”。此外,家中不要大量囤積食物,最好吃多少買多少,降低黃麴黴素感染風險。
3、注意清潔衛生,筷子、砧板等廚具要及時清洗乾淨,同時做到定期更換,以免滋生細菌,給黃麴黴素可乘之機。
4、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補充綠葉素。研究表明,葉綠素可以降低人體對黃麴黴素B1的吸收率。
黃麴黴素“惹不起,躲得起”,為了降低黃麴黴素中毒風險,我們要管好“糧袋子”。此外,在購買花生、玉米等食物的時候,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學會分辨食物是否變質、發黴,以免誤食含有黃麴黴素的食物,導致中毒。#謠零零計劃##2021春節醫路守護##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黃麴黴素毒性是砒霜的68倍!四點注意》.健康時報網.2018-03-30
[2]《這種致肝癌物,開水都煮不死!最容易藏在6種食物中……》.環球網養生中國.2017-08-31
[3]《筷子超期使用易生黃麴黴素》.北京青年報.201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