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平時比較容易上火,動不動就上火,口腔潰瘍反覆發作,臉上還特別容易長痘,時而還咽喉疼痛,眼睛乾澀,甚至是牙齦出血、流鼻血等,但同時還伴有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大便稀溏,小便頻數,小腹發涼,甚至宮寒痛經等。歸根結底,這些均屬上熱下寒的範疇。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呢?

中醫認為,上熱多是功能亢進,平時動得較多。如眼睛動得多,常常熬夜、看手機、刷視訊;嘴巴動得多,飲食無度,暴飲暴食,吃遍山珍海味,嗜食火鍋、燒烤等辛辣生冷油膩刺激之品;腦子動得多,心裡想得多,有各種操不完的心,情緒波動也比較大等等;而唯一動得較少的就是我們的下半身,老坐著,缺乏運動和鍛鍊。

上面動的多,熱能產生多,必然要傷津灼液,陰血不足,陽氣就會相對偏亢,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而火熱之性向上,陰寒趨於下,這種火熱只好反彈上去,於是就出現了上熱下寒。

此外,中醫認為,心屬火,腎屬水,心火要往下走,以溫暖腎水和我們的下半身,腎水要往上走,以滋潤心火和我們的上半身,正所謂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樣我們的身體也才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

總之,簡單而言,上熱下寒的相關症狀,正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所致。下寒的產生,並不是真的陽虛厲害,上熱的出現,也不是真的火氣較大,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

上熱下寒應該怎麼調理呢?

中醫治療上有引火歸元法,就是將上越之火,引回到命門之中。在這裡,我們可以先打通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此時,我們可以借用張仲景的方子——甘草瀉心湯(由炙甘草、黃芩、乾薑、半夏、大棗、黃連6味中藥組成)

甘草瀉心湯主要治療脾胃虛弱,中焦升降失司,氣機痞塞之證。甘草瀉心湯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

其中,炙甘草、乾薑、大棗,以固護脾胃之氣;半夏以燥溼,降逆,消痞,使胃氣得降,為以降為順。黃連、黃芩以清解上焦火熱之邪,消除中焦痞塊,為打通中焦掃除障礙。諸藥配伍,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具有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並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之特點。

綜上所述,針對上熱下寒的情況,我們不能一看見上火就清熱瀉火,只用涼藥,結果火雖暫時去掉了,但很快又會反覆的。因此,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最好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來選藥調理比較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肝氣鬱結難入睡?醫師:2大穴位堅持按,幫你疏肝行氣睡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