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兩會“健康中國人”#
【症狀】
呼吸困難、水腫、無力。
【中醫辨證】
心衰的症狀,分佈在中醫的不同證候當中,也就是不同的症狀分組,可以分別歸為“喘證”“水腫”、“胸痺”、“心悸”等不同的分組。
【中醫治療】
古代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溫通類藥品搭配,而且往往與補益的方法組合使用,比如益氣、養血、滋陰溫陽。
國醫大師顏德馨則採用溫散寒、辛溫通心陽滋養心絡等方法。
此外,針灸的方法也具備循證依據。不同的藥物具備不同的起效方式。
一般選擇中醫療法,往往在於患者除了心衰主證之外,有明顯的伴隨症狀,而且這些症狀無法用西藥來改善。舉個例子,當胸悶氣短水腫這些典型的心衰症狀得以改善,但是記憶力減退,說話有氣無力,力不從心,身體疼痛,頭痛,等伴隨情況依然存在,甚至加重,或者心衰症狀在上述症狀的伴隨下無法緩解。西醫沒辦法,這時候選擇中醫,可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心氣不足。這類患者,往往在心衰基礎上,怕冷比較明顯,力不從心。臨床表現呈現元氣不足,使用益氣法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心衰病患者需要補元氣,可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使用益氣法來治療心衰病患者,首選藥物是人參,黃芪類補氣藥,如果是成藥,芪藶膠囊是首選。如果選湯藥,
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症實際情況選擇紅參、白參或是太子參來進行治療。並且,還可以根據患者病症輕重程度選擇輕劑量(10g)、中劑量(15g)或者重劑量(30g)。大部分心衰病人治療時會用到黃芪,針對水腫症狀可以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
(二) 心陽不振。
心衰屬元陽不足,也就是傷了身體的根本。在治療心衰病時不能夠使用一般的溫肺以及溫脾胃的治療方法,並且不是所有的溫藥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病,一般使用溫陽法時都需要使用附子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根據現有的相關臨床研究來看,其它溫藥的藥效遠不及附子對於心衰病的治療作用。另外,使用附子作為心衰溫陽法的主要治療藥物時,還可以在藥方中新增乾薑以及肉桂等來佐使附子。除此之外,在選擇附子時應選擇熟附子來增加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水飲內停。這類患者水腫較重。中醫治療心衰患者會使用通絡利水法,並且還會根據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選擇較為緩和的通陽利水法或者較為猛烈的洩水逐飲法。當心衰病患者出現水腫的情況時,主要是患者陽氣較為虛衰的原因,所以針對此類患者一般都會選擇通陽利水法。助力臟腑陽氣,讓水飲有出路,水飲排除,水腫消失。當使用通陽利水法治療心衰患者的水腫症狀時,一般會選擇葶藶子,澤瀉,香加皮等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方是芪藶膠囊,五苓散等。
(四)氣滯血瘀。 部分患者可以伴有瘀血頭痛,雖然不屬於心衰主證,但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可以選擇紅花,丹參等。
中醫的方法重點在於預防。所以,中成藥,湯劑,針灸等方式可以同時使用,在緩解期可以分開使用,總有一種治療方式幫助你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