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刺咔喉的案例屢見不鮮,多數只要到醫院及時處理就行了。
然而,岳陽臨湘的一位老年人吃魚不小心吞下一根魚刺,未能消化排出體外,竟刺穿胃壁和橫結腸,竟造成胃腸穿孔!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患者袁先生今年66歲,於昨天(3月5日)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腹疼痛,初尚能忍,未予重視。
今日(3月6日)開始逐漸加重,繼而疼痛難忍,來到臨湘市中醫醫院外科門診就診,CT提示“瀰漫性腹膜炎,胃腸道穿孔?”。
經完善相關檢查,外科主任醫生鄧瑞華、主治醫師王華仔細研究了他的病情後,決定立即對其進行腹腔鏡微創探查手術,術中見腹腔內膿性滲出,在腸管壁見大量膿苔,並見一長約 0.5cm 異物自腸管內刺出,取出一約4cm長魚刺。
魚刺刺穿了腸管,腸液流入腹腔造成了腹腔汙染和腹膜炎。
取出魚刺後,予以行腹腔鏡穿孔修補+腹腔引流術,手術順利,患者轉危為安!
術後,在醫生的追問下,患者才回想起發病前的這周,家裡每天都有吃魚,而袁先生又特別喜歡用魚湯泡飯,可能不知不覺中吞下了魚刺。
直到肚子開始疼痛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這一切竟是魚刺惹的禍!
幸好及時手術取出,目前生命體徵平穩。
誤吞魚刺後,該如何處理?
誤吞魚刺後不少人習慣用大口咽飯糰、喝醋等“土辦法”,希望把魚刺推壓下去或者泡軟。
臨湘市中醫醫院外科主任醫師鄧瑞華提醒,這樣盲目處理,魚刺可能僥倖被帶進胃內,但也極易損傷咽喉部軟組織,甚至刺破食管及大血管,即使嚥下去也可能會造成胃腸道穿孔。
而想透過多喝幾口醋來處理,其實也沒有用。
因為即使把魚刺泡到醋中,一時半刻也是不會軟化的。
因此,誤吞“魚刺”“棗核”等尖銳異物後,千萬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自行處置,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間。
怎樣預防異物所致的腸穿孔?
第一、進食的時候,應保持“食不語”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要大說大笑,小朋友不要追逐打鬧,尤其是在吃魚、吃雞、吃棗的時候。
第二、應保持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不要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戴假牙的老年人尤其應該引以為戒;
在餵給小孩子吃魚時,應該特別留意將魚刺全部剔除。
第三、如果不小心誤吞魚刺等異物後,千萬不要誤信“偏方”。
比如喝醋、大口嚼咽饅頭和米飯等,因為這些偏方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實驗證明:把魚刺放進醋裡幾天,魚刺並不會軟化,所以魚刺卡喉喝醋是不正確的。
另外用米飯饅頭等將魚刺卡進食管,也不正確,因為這樣容易造成消化道穿孔等“二次損害”。
在異物(魚刺、雞骨、棗核)被取出前,最好的辦法是:應嚴格禁食、禁水,儘量減少做吞嚥動作,儘快就醫。按照上述的辦法做,可以有效降低消化道異物帶來的危害,因魚刺等引發的“血案”出現的機會可能就少一些!
(編輯ze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