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據此前資料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大約發生1300萬例人工流產,而人工流產會對女性身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尤其是生殖系統。

但是由於我國對於性教育的缺失,倒是類似的情況多次發生,尤其是反覆流產可能還會造成不孕、習慣性流產、難產、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異位妊娠、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等。

儘管已經有避孕套的使用普及,但是很多男性在過夫妻生活的時候,也會找各種藉口不戴避孕套。

所以此前市面上流傳著避孕藥,只是可惜都是女性避孕藥。

在女性避孕藥中,尤其是緊急避孕藥對女性身體傷害最大,而短效避孕藥和長效避孕藥也並未有很多人認識到其作用。

不過好在,由於社會主流文化的支援,女性不再受到過多的歧視,這時候男性避孕藥也就應運而生。

此前市面上有透過藥物來降低睪丸激素水平,從而減少睪丸產生精子細胞的方式,來達到避孕的效果。

另外一種方式則是透過棉酚來破壞睪丸曲精細管裡的精子、精子細胞和精母細胞,抑制精子的產生過程,使精液中缺乏精子,從而達到避孕效果。

其實男性避孕藥的研發之路早就開啟了,只是因為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援。

早在1957年,女性避孕藥的共同發明者Gregory Pincus首次在男性身上測試了相同的激素避孕策略,自此,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各種激素及非激素的男性避孕方法。

1986-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其療效進行了國際性的多中心合作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271例,在6個月的抑制期內,有157(58%)例發生無精子症,考慮時間因素,平均妊娠率為0.8%年;有65例未發生無精子症,還有46例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完成抑制器的注射而退出。

由於用時長,效果差,還會有睪丸體積縮小、痤瘡、性慾改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所以沒辦法大規模普及。

二來研發資金耗費巨大,且由於文化還是比較封閉,所以大部分人認為避孕應該女方來承擔,才導致到了如今才開始在市面上普及男性避孕藥,這條路走得很艱辛。

近日,在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揭示了男性避孕藥的重要突破。

發現植物雷公藤中的內酯酮可作為男性非激素類避孕藥,在非激素類男性避孕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經過10年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方法幾乎100%有效,還沒有明顯副作用。

並且在停藥之後,男性的生育能力就可以完全恢復,這是一個好訊息。

生孩子是雙方共同的責任,避孕這個鍋,不該由女性單方面來背。

當這款避孕藥出來的時候,你會使用嗎?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健身腳踏車 在家鍛鍊一樣能擁有好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