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醫師
最近接診的一位男性患者,他姓楊,年齡41歲。楊先生自訴患病時間僅為一個月,於一月前楊先生突然感覺頭痛頭昏及胸悶氣促,並伴有噁心欲吐,測量血壓高達200/120mmHg,去醫院後隨即留取尿液與抽血化驗檢查,顯示尿蛋白2+、血肌酐為983.4μmol/L。基層醫院的醫生建議楊先生立即轉院診治。
患者於數天前來我院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腎功能達到尿毒症水平(血肌酐1028.7μmol/L)、中等量蛋白尿(尿蛋白2+,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1.45克)、鏡下血尿(尿細胞計數139個/uL)、中度貧血(血紅蛋白71g/L)、高鉀血癥(血鉀6.1mmol/L)、高磷血癥(血磷1.9mol/L)、高尿酸血癥(uA 564.1μmol/L)、代謝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結合力15.6mmol/L)、心衰(EF值低及BNP明顯升高)、雙腎萎縮(雙腎明顯縮小)等等。
當筆者告知其病情真實情況及其嚴重程度時,楊先生並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怎麼僅有一個月時間就突然得了尿毒症?41歲楊先生“突發”尿毒症,其實並不突然。經過筆者進一步追問病史,曾經的四個表現,早有提示,可惜並沒有引起重視,從而錯過一次又一次機會。等待楊先生只能是腎臟替代治療(透析或腎移植)。
1.多次發作痛風
筆者追問後,根據患者的回憶,大約分別於10年前、5年前及近2年,楊先生多次發作足踝關節及第一足趾關節紅腫熱痛(主要為左足踝關節),並伴有發作時的活動受限。起初以為是扭傷引起的,再發作時看了醫生說可能是痛風引起的,但都沒有作進一步檢查與確診。每次發作疼痛,只是服用止痛藥。若能在那時作進一步檢查,或許早就能夠發現腎病或腎衰,從而獲得早治療的機會,或可控制病情,至少不會這麼快發展成尿毒症。
2.入職體檢已有高血壓
筆者追問後,楊先生也想起來了,大約於十多數年前的一次入職體檢測量血壓時,記得高壓(收縮壓)為150mmHg以上,低壓也有90mmHg,其它檢查結果不太清楚。由於患者並沒有什麼不舒服,頭不痛也不昏,所以楊先生未予診治。可年輕人出現高血壓,首先應排除為繼發性高血壓,常見的就是腎性高血壓。若能早診斷與早治療,則可以阻止或延緩病情發展。可惜,楊先生還是錯過了發現腎病的好機會。
3.忽略了一次出現醬油色尿的檢查機會
筆者追問“以前是否出現過肉眼血尿”?楊先生先回答說“沒有”,可仔細回想後,楊先生又說“數年前好像出現一次醬油色尿液,那是在一次感冒第二天之後發生的,可是過幾天很快就好了,以為沒什麼問題,沒有把它當一回事”。其實,對於腎科大夫來說,感冒或發熱後72小時內出現肉眼血尿與醬油色尿,立即會想到最為常見的腎臟疾病即IgA腎病。即使肉眼血尿或醬油色尿液消失,並不說明腎病就好了。若楊先生沿著這一資訊繼續追蹤,一定能夠早發現,並獲得早治療的機會。可惜,還是錯過了。
4.三年前就已發現患有貧血
筆者繼續追問,楊先生說,三年前因頭昏及容易疲勞,檢查血常規後發現有貧血,當地醫生說只是輕度貧血,沒有再作什麼檢查,也沒有吃藥。之後吃了不少“補品”,或為食補,或為保健品,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後來也沒有再檢查貧血這一指標。多數人認為,貧血不是什麼大毛病,可能只是營養差的原因。殊不知,引起貧血的疾病有很多,當發現血紅蛋白下降時,就應進一步檢查。若當初楊先生能作腎臟方面的有關檢查,或許也能早點發現腎病。雖然腎性貧血的發生通常出現在慢性腎臟病3期之後,但還是能夠早早於尿毒症之前發現的。可是,楊先生還是錯過了。
慢性腎臟病從剛開始出現異常(如僅為蛋白尿、鏡下血尿或蛋白尿合併血尿,可以不出現水腫,還沒有出現高血壓,腎功能也是正常的),到併發腎性高血壓、腎功能減退及腎性貧血等,直至到慢性腎衰竭之尿毒症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中,不可能不出現異常表現,總會有“蛛絲馬跡”可循。也就是說,沒有哪一位尿毒症是“突發”的,只是有些人面對某些異常表現“視而不見”罷了,從而錯過早發現與早治療的機會。不幸患上尿毒症的楊先生,不是第一位,也絕不是最後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