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保胃氣,存津液”是清代醫家陳修園從《傷寒論》中,總結出來的一條重要治療原則,這條原則體現了整體觀念,對中醫學術發展和臨床實踐的指導均有重要意義。“胃氣”是脾胃消化功能的總稱。 “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
二、景氏用藥,注意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把握時令,權衡用藥是景氏臨床用藥特點之一。正月、二月,初春陽氣微升,不宜過汗,恐踐傷其陰。三月外實中虛,陽氣漸上,外感風邪,宜四物參蘇飲,取四物以陰生奉陽,汗者不致瀉傷陽氣。
三、治病皆有主藥,清代醫家龍子章,透過豐富的醫療實踐,總結出多種病理和治則所應予選用的主藥,在“治病皆有主藥”中指出:
火結,用大黃、枳殼、枳實;
寒結,用巴豆、三稜、莪術;
調氣,用木香、檳榔、元胡;
順氣,用香附、烏藥、腹皮;
補氣,用黨參、黃芪、白朮;
破血,用桃仁、紅花、赤芍;
補血,用當歸、川芎、生地、酒芍;
補陰,用熟地、山藥、萸肉;
補火,用肉桂、乾薑、附子;
寒嗽,用麻黃、杏仁、白芥子、半夏;
虛嗽,用款冬花、紫菀、百合、五味子;
風痺,用川烏、草烏、桂枝、威靈仙;
火痰,用川貝、蔞仁、蘇子、蘿蔔子;
虛脫,用烏梅、五倍子、龍骨、牡蠣;
溼癢,用苦參、赤芍、蛇床子、白芷;
風疾,用白附子、天麻、殭蠶、鬱金;
喉風,用桔梗、山豆根、牛子、射干;
自汗,用生芪、防風、棗仁、青皮;
四、傅青主對婦人產後用藥十分謹慎,總結產後用藥十誤為:
1.因氣不舒而誤用耗氣順氣等藥,反增飽悶,禁用枳實、厚朴。
2.因傷氣而誤用消導,反損胃氣,禁枳實、大黃、莪術、三稜、神曲、厚朴。
3.因身熱而誤用寒涼,必致損胃增熱,禁黃芩、黃連、梔子、黃柏、升麻、柴胡。
4.因日內未曾服生化湯,勿用人參、黃芪、白朮以致塊痛不消。
5.毋用地黃以惡露。
6.毋用枳殼、牛膝、枳實以消塊。
7.便秘勿用大黃、芒硝。
8.毋用蘇木、三稜、莪術以行塊,芍藥能伐氣不可用。
9.毋用山楂湯以攻外定痛而反損新血。
10.毋輕服濟坤丹以下胎下胞,產後危疾諸證,當頻服生化湯、隨證加減。依照方論至今仍有其參考價值。
五、《素問》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定位也。丹溪曰:“無火不作眩。”此言患因火,然火有虛實,治有定法。丹梔逍遙散治鬱火之眩也,龍膽瀉肝湯治實火之眩也,六味地黃湯治虛火之眩也,大柴胡湯治膽胃鬱火作眩,借陽明之故也。
六、石膏清熱,山藥健脾滋腎。若用大量石膏,可直趨下焦,使藥過病所,難以發揮藥效;山藥煎湯,其質粘而稠,能使石膏煎液留戀於胃中,以充分發揮藥力。
七、柴胡桂枝湯,具有扶正祛邪調達上下協調陰陽的作用,可治療夜間排尿性暈厥。夜間陰盛陽衰,若元氣素虛,夜間排尿時陰陽之氣不能相互順接而突發暈厥。
八、臨床上凡遇久咳,痰吐色白不多,胸悶氣逆而舌苔黃白、摳而難去,質地稍糙者,多為肺失清潤,氣逆不下,餘痰滯留氣道之故。此時甘涼則助痰,溫燥則助熱,當以溫潤下氣法,如百部、紫菀、款冬花、炙蘇子、杏仁、枳殼、二陳湯等。
九、應用活血化瘀藥應囑其熱服,藥液頻頻熱服,一則氣血得溫易於滋生;同時熱藥之氣入胃,宛如“高照當空”不使瘀血痰溼聚而為患;藥液熱服之理寓意如此,不得作等閒示觀之。
十、劉志明:熱痺甚為正虛,其標為風溼熱,治宜扶正祛邪,標本兼施,可用吳鞠通之宣痺湯合李東垣之當歸拈痛湯治之。同時重用生甘草以瀉火解毒,配生地涼血潤燥,則全方具扶正祛邪宣痺止痛之功,施於臨床每獲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