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到心梗,人們第一時間可能就會想到死亡。

的確,心梗可以說是健康的頭號殺手了,它起病急、致命快。

據統計首次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急性期(發病30天內)的死亡率男性是16%,女性28%,即使度過危險期存活下來的病人以後的死亡率也是正常人的五倍

另外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曾釋出的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最大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

而近期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期刊《歐洲預防性心臟病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日常的生活習慣就能讓死於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45%,而且28天致命性心臟病發作風險也分別低36%和28%。

而這個日常的生活習慣就是運動。

多運動是給關鍵時刻積攢的“救命符”!

該研究使用了來自10個歐洲觀察佇列的資料,包括隨訪期間有心臟病發作的健康參與者,共約28140人。結果表明:共有4976人(17.7%)在心臟病發作後28天內死亡,其中3101人(62.3%)當場死亡。總體來說,較高水平的體力活動與較低的猝死和28天致命性心臟病發作風險相關。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從事中等和高水平休閒體育活動的患者猝死的風險分別低33%和45%,28天致命性心臟病發作風險分別降低36%和28%[1]。

由此可見,運動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平時多運動就相當於給關鍵時刻積攢的“救命符”。

日常運動能給心臟血管帶來哪些好處?

長期規律鍛鍊可增加心肺運動耐量,改善心血管功能:有氧運動訓練和規律的身體活動(如做家務、上樓梯、步行等)對提高心臟病患者的心肺運動耐量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接受監護下進行運動康復訓練3-6月,可提高峰值攝氧量11%-36%,體能越差的患者改善越大[2]。

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中等程度降低體脂含量、降低血壓、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糖代謝,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3]。

改善冠狀動脈疾病預後: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使冠心病患者產生對缺血預適應,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降低心肌損害及潛在的致死性心律失常風險。研究表明:身體活動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5%,全因死亡率降低33%[4]。

此外,運動還有抗血栓栓塞、提高肌肉力量和耐量、防止老年人跌倒風險、維持老年人獨立生活能力、緩解精神緊張等作用。

強化心臟、血管,運動需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運動雖然是心血管患者一種很好的治療手段,但不是想怎麼運動就怎麼運動,它需要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由於每個心血管患者病情不同、身體狀態也不一,這就意味著運動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為了進行安全有效的運動治療,首先我們需要對心血管病患者進行運動風險評估,而且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在運動前都需要經風險評估,根據危險分層方案評價患者運動風險,最後再根據自己的健康、體力和心血管功能狀態,結合學習、工作、生活環境和運動喜好等個體化特點制定[3]。

運動頻率:有氧運動每週3-5天,最好每週7天。抗阻運動、柔韌性訓練每週2-3天,至少間隔天。

運動強度:在一定範圍內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運動所獲得的心血管益處也增加。心血管健康益處的最大運動強度需透過運動負荷實驗獲得。

運動形式:主要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包括:慢跑、行走、游泳、騎車等;抗阻運動包括靜力訓練、負重等。心臟康復中的運動形式以有氧運動為主,但抗阻也必不可少。

運動時間:心臟病患者最佳運動時間為30-60分鐘/天,對於剛發生心血管時間的患者,從10分鐘/天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最終達到30-60分鐘/天。

揮拍運動,心血管收益最高!

既然運動有諸多好處,那到底什麼運動在保護心血管方面效果最好呢?

根據《英國體育醫學雜誌》曾釋出一項關於運動的研究,研究稱在保護心血管方面,乒乓球、網球等揮拍運動排名第一,其次是游泳,第三是其他有氧運動。研究顯示:與不參加運動的人相比,揮拍類運動者死亡率降低了47%,堅持游泳者死亡率降低28%,有氧運動和騎腳踏車死亡率降低了27%和14%[5-6]。

揮拍運動可有效增強肩部和手臂肌肉的力量,在快速移動的過程中,需要全身肌肉協調,腿部肌肉也會得到有效鍛鍊,心肺功能也會得到加強。

另外,在運動過程中,可促進大腦快速緊張思考,提高反應能力和記憶力,也能讓眼睛進行調節運動,促進區域性血液供應和代謝。因此,揮拍類運動是精神和身體健康都受益最高的運動。

俗話說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貴在堅持,才能發揮運動對身體健康最大的益處,所以無論工作生活多繁忙,建議都要抽出時間進行運動,即使少量的體育活動也有助於預防致命性的心臟病發作。當然,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都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而且要控制好運動量和運動時間。

參考文獻:

[1]Kim Wadt Hansen, Nina Peytz, Anneke Blokstra, et al. Association of 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past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 pooled 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1; DOI: 10.1093/eurjpc/zwaa146

[2]Ades P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N Engl J Med, 2001, 345(12): 892-902.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預防學組,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冠心病患者運動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5,43(7):575-588

[4]Nocon M , Hiemann T , Falk Müller-Riemenschneider, et al.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8, 15(3):239-246.

[5] Chekroud Sammi R, Gueorguieva Ralitza, Zheutlin Amanda B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Psychiatry, 2018, 5: 739-746.

[6]王興旺. 揮拍類運動最護血管[J]. 保健與生活, 2019(10):60-60.

6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植入冠脈支架,並非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