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侯孝賢的電影總有那麼一些熟悉的場景和符號,三五成群、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圍在煙霧繚繞的桌球房裡,或是路邊嚼著檳榔的小哥和他身邊穿著清涼的檳榔西施,一鏡到底的臺灣鄉下風景……你彷彿能從鏡頭裡聞到那種潮溼、燥熱的空氣來。
這些元素都構成了許多人對臺灣最早的印象,以至於真正去到這個城市才會發現臺灣已經沒有多少桌球室了,嚼檳榔的人倒是有一些,但是昔日成為一道特殊風景線的檳榔西施也變成了普通的打工小妹,穿著雖不至於保守,但與“清涼”二字早已相去甚遠。
檳榔這種食物,對於許多人來說都很陌生,只在臺灣電影或者文學作品中偶然瞥見,但其實不止是臺灣,海南、湖南地區都有大量的人仍在食用檳榔。
據統計我國大約有6000萬檳榔消費者,其中大約有2000萬來自湖南地區。早在2003年,世衛組織就將檳榔定義為一種“軟毒品”,將它列為致癌物,但目前全世界的檳榔年銷量仍然達到千億級別,部分地區的消耗量已經達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檳榔的危害已經作為一種常識在被普及了,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吃,這麼多地方在賣呢?這背後有太多難言之隱。
食用檳榔習俗
檳榔原產地是馬來西亞,它屬於棕櫚科,檳榔樹外觀看起來像一般的熱帶喬木一樣,挺拔修長、四季常綠,國內常見於雲南、海南和臺灣等地區。亞洲熱帶地區中印度是最大量種植檳榔的國家。
檳榔可以入藥,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傳統醫學認為它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溼”的功效,曾被用來治療鉤蟲、蛔蟲等寄生蟲感染。
中國曾經有200多種藥品中含有檳榔成分。中醫中還有將檳榔與人參、沉香、烏藥組合在一起的湯藥:四磨湯。這種湯藥專治小孩子腸胃不好,據說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後一週讓他們服用四磨湯,可以保護孩子以後不鬧肚子。
但檳榔還有一種更加廣泛的食用方法:咀嚼。在我國有些地區---尤以海南、湖南、臺灣等地為主,檳榔是和香菸、零食一樣的常備消耗品。
當地人時不時地就拿出一顆檳榔嚼起來,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少量地咀嚼檳榔會讓人在短時間內精神振奮,甚至有種喝了點酒以後的微醺感覺,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會感覺到累,原先高山地區的人們常用咀嚼檳榔來消除勞動所產生的疲勞,或者是困頓的下午趕走睡意,但久而久之,咀嚼檳榔成了癮,變成了一種戒不掉的習慣。
好比海南省,它的檳榔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達到了全國的99%,這樣海南人不吃檳榔也難。哪怕是在三亞市裡走一圈,都能隨處看見有人在咀嚼檳榔,即使是那些沒在吃的人,張開嘴就會露出滿嘴的紅牙甚至黑牙,當地人見怪不怪,外來的人可能會嚇一跳。
此外,在海南市還保有結婚時送客人檳榔的習俗,因為檳榔在當地象徵著婚姻美滿,夫妻相敬如賓。
而湖南省,雖然不種植檳榔,但卻是檳榔的最大加工地和消費地,檳榔相關的經濟產業佔到了當地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人吃檳榔就像吃零食一樣。大街小巷的小吃鋪和超市都有賣各類檳榔食品,人們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者消遣娛樂的時候也愛吃檳榔,就跟別的地方有人愛嗑瓜子,愛吃薯片一樣。
湖南省自清朝開始就有吃檳榔的習慣,這與當地的氣候也有關係,湖南氣候潮溼,吃一顆檳榔可以驅寒,所以當地家家戶戶都有吃檳榔的習慣,一代傳一代變成了今天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零食。
咀嚼檳榔的危害
醫學界早就證明了經常咀嚼檳榔會造成口腔潰瘍、粘膜纖維化,進而導致口腔癌症病變。在經常嚼食檳榔的湖南省,口腔癌的病發率是其他不嚼食檳榔地區的8到10倍。除此之外,長期咀嚼檳榔還會嚴重損害牙齒的健康,導致牙齒變紅變黑,有提前脫落和致癌的風險。
研究表明,檳榔的花、藤中都含有致癌物質,包括了檳榔生物鹼,檳榔特異性亞硝胺和活性氧等物質,檳榔果中含有大量檳榔素和檳榔鹼,這些都具有潛在的致癌性。美國和日本用鼠類進行臨床實驗,發現服用檳榔提取物會導致實驗物件癌變。
2003年,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將檳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檳榔被認為是一種“軟毒品”,食用者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性,是繼煙、酒、咖啡後第四大成癮性消費品。
2018年4月,湖南省湘雅醫院官網發表文章,他們發現在該醫院的口腔科外科46病室中,現有的50位住院患者中有45人患有口腔癌,其中有44位病人有長期咀嚼檳榔病史,這份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重視。
此外,長期咀嚼檳榔對市容環境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在海南省多地隨處可見地上的檳榔渣和檳榔咀嚼後吐出的紅色汁水,令整個市容顯得髒亂不堪。
從2016年開始海南市政府進行整改,透過增設垃圾桶和鼓勵人們少吃檳榔,整治流動檳榔攤位等等舉措,使得海南省的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檳榔產業難剎車
2017年,檳榔已經被國家列為一級致癌物。2019年湖南省檳榔協會下令禁止釋出檳榔相關的廣告。有些人不明白,既然檳榔已經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為什麼不直接禁止檳榔的銷售,而只是禁止檳榔相關產品的廣告宣傳呢?美國已經明令禁止檳榔銷售,為什麼中國還不禁止呢?
中國的情況比美國要複雜得多,首先美國不種植檳榔,檳榔的主要產地在亞洲地區。檳榔的全球銷量達到千億,其中90%在亞洲地區。
中國有6000萬檳榔消費者,海南省是一個種植檳榔的重地,湖南省更是全國檳榔銷售量是全國榜首,這些地區都深深依附於檳榔帶來的經濟產業鏈中:光是檳榔的種植、加工、銷售和營銷等方面,產值就有大約300多億。
在沒有找到可替代的經濟產業鏈前,如果盲目地實施全面禁銷,將會對這些地區的經濟造成莫大的傷害,產生其他新的問題。
目前我國採取的手段主要是積極宣傳咀嚼檳榔的有害性常識,尤其是在咀嚼檳榔的“重災區”,必要的時候採取禁止檳榔相關產業投放廣告和營銷。此外,各地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改善措施。
根據2019年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檳榔的危害性已經與菸酒齊平,在各種科普知識中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這些舉措均旨在勸說廣大市民能夠戒掉咀嚼檳榔的不良習慣,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事大,檳榔事小。
儘管國家採取了防控的手段,但是最後吃不吃檳榔,決定權還是在個人的身上。有的人,毛病沒有落到自己身上的時候說什麼也不聽,不撞南牆不回頭,建議有僥倖心理的人看一下這個資料:全球有66%的咀嚼檳榔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粘膜病變,而不咀嚼者僅有1.5%有口腔粘膜病變。在中國,也有6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的習慣。患輕度口腔粘膜病變的人嘴巴只能張開1釐米。
在2005年到2016年間,湖南省患口腔癌症的人數增加了20倍,同比增長的是檳榔的銷售量。
小結:
我們要正確認識檳榔對身體的侵害性。三聚氰胺出事的時候,全國人人喊打,三聚氰胺還只是個三級致癌物,檳榔是一級致癌物,站在致癌物的“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大家反而看不清楚利弊關係了呢?
長期食用檳榔對人體危害無法想象,我國廣州和臺灣地區的人民目前已經不常食用檳榔了,這是因為科學的發達讓當地的民眾看清了檳榔的危害性。檳榔雖好吃,但是好吃的東西還有很多,生命卻只有一次,請珍惜生命,遠離“軟毒品”。